期刊检索
中文标题
首页
期刊介绍
定位及简介
栏目介绍
联系方式
编委会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服务
过刊浏览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院刊定位
预出版文章
中国滨海湿地的蓝色碳汇功能及碳中和对策
一步之遥,八年光阴:丙肝病原体的发现到证明之路
大型海藻规模栽培是增加海洋碳汇和解决近海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推动海洋碳汇成为实现碳中和的新力量
珊瑚礁: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蓝色碳汇
专刊
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扶贫——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
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
“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
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春天”40年成就与展望
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学大数据国家发展战略
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
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支撑“一带一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
以“四个率先”引领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重大科技基础
从空间看地球:遥感发展五十年
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心理学理论体系与方法论
大科学装置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
在线办公区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过刊
2021年第2期
2021年第1期
2020年第Z2期
2020年第Z1期
2020年第12期
2020年第11期
下载中心
稿件处理流程
论文书写要求
终稿核对方式
高被引论文
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复杂科学与管理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
能源植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访问统计
总访问:
6228713
今日访问:
117
信箱:bulletin@cashq.ac.cn
最新通知
《中国科学院院刊》文章入选第二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No.6——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第一轮通知)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六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
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131]
HTML
评论
补上丝路防灾减灾的科技“短板”
[107]
HTML
专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生态问题与灾害风险: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333]
HTML
“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理带和生态区,生态问题与灾害风险复杂多样,严重危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与廊道安全。基于多源数据平台建设和试验示范研究,科学认知“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环境规律,系统集成重点地区和重要工程的生态环境安全与风险应对方案,将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成功案例。
咸海生态危机:荒漠化趋势与生态恢复防控对策
[164]
HTML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亚的生态环境保护融于一体,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推动“绿色丝绸之路”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咸海生态危机引发水体大幅缩减,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土地盐渍化、沙化、盐尘等已成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在中亚遇到的重大环境问题。文章在梳理咸海生态危机引发的土地荒漠化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近30年来咸海地区沙化和盐渍化土地发展的趋势,探讨了阿姆河流域-咸海地区植被稳定性和承载力的空间分异性,提出基于多学科融合的沙化和盐渍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思路和防控对策。助力解决咸海生态危机及荒漠化问题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焦点之一,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践行生态文明全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及管线建设的生态风险区划及对策研究
[118]
HTML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跨境铁路、公路和油气管道是支撑其区域合作发展的关键枢纽和通道。科学评估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建设的生态风险时空格局,提出防控对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跨境交通工程的顺利建设与安全运营至关重要。文章通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划分了高、中、低3类生态风险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风险防控对策。结果显示:中蒙俄经济走廊生态风险沿“两带、一线”分布;中蒙俄跨境交通带是沙漠化高风险区,中俄跨境交通带和中俄原油管道沿线是多年冻土高风险区。文章提出生态风险防控对策,即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实施“两高三低”型发展模式;建设绿色经济走廊,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建立4层循环经济体系,发展绿色循环产业;创新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建立国际间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中蒙俄生态风险监测网络体系。文章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交通及管线的合理建设,以及生态风险的科学规避与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从而促进该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俄原油管道冻土灾害问题及防控对策研究
[142]
HTML
中俄原油管道作为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油品供输格局、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深化中俄战略合作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冻土灾害和环境问题,文章提出了“控制融化”的冻土调控原则和成套的冻土灾害防控技术,为中俄原油管道的绿色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重要保障。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外多年冻土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并将为冻土工程、管道运输等领域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巴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格局与风险应对
[104]
HTML
中巴经济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先试区,战略意义重大。受特殊的自然条件控制,中巴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广泛发育、活动性强、危害严重,是走廊建设与民生安全的重大威胁。文章聚焦中巴经济走廊滑坡和泥石流的空间格局,评估灾害风险,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性提出相关应对策略。中巴经济走廊共查明滑坡584处、崩塌116处、泥石流1 669处,主要分布在走廊北部山区。总体而言,走廊北部区域危险性和综合风险较高,东南部较低。在未来极罕遇地震情景下,中巴经济走廊高与极高滑坡易发区域的面积将由多遇地震条件下的0.01%显著增长至1.4%,且主要发生在艾肯尔特断裂带北部段和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北部段之间、米亚断裂北部段和布伦口断裂中部断裂区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降雨和温度都将呈不同程度增加和上升趋势,大部分流域的泥石流易发性均有所提高,其中高易发流域将达到总数的13.5%,较之前明显增多。建议加强中巴经济走廊孕灾基础数据采集和重点灾点详查,开展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同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区域极端气候风险评价及应对策略
[138]
HTML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情景下,高温热浪、极端降水、极端干旱和风暴潮事件在“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区域均呈增强趋势,严重威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文章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极端气候事件风险识别与评价工作中存在的评估尺度粗且单一、应对策略薄弱等问题,围绕极端干旱、极端降水、高温热浪、风暴潮4类代表性极端气候事件,建立了多尺度极端气候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完成了千米、百米和十米尺度的风险评估工作,实现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4类极端气候风险的空间分布、发展趋势、主要影响因素的把握,为更合理、有效地应对灾害,减少和转移灾害风险,减少人身和财产损失等提供科学支撑。
战略与决策研究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119]
HTML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
2
)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
2
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野生动物疫病暴发成因及其防控对策
[100]
HTML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野生动物疫病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各国的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是导致野生动物疫病频发的重要驱动因素。气候变化改变了疫源动物、媒介及病原生物的分布区和栖息环境,为野生动物疫病暴发、流行和侵入创造了条件。人类活动加剧增大了疫病在人、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之间交叉感染的概率和疫病传播速度,加大了疫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为应对日益严重的野生动物疫病重大挑战,亟待加强和完善我国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对野生动物疫病的研究、监测、预警、干预和防控能力,服务国家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战略。
科技与社会
面向2030年的人与科技发展愿景研究
[716]
HTML
未来10—15年,科技进步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全球经济增长方向的同时,将深刻改变人自身对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及其满足形式。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或企业面向未来在经济社会与科技创新发展领域进行的前瞻与预见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信息和知识元分析,从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愿景、具体场景、未来关键技术群4个方面,文章重点阐述了生活、工作、健康、信息、安全5个领域的全景图,为擘画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发展愿景和科技创新需求场景提供参考。
创新文化的缘起、实践与演进——以中国科学院为例
[119]
HTML
文章介绍了创新文化的缘起、内涵、作用与意义,把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制度体系等4个方面视为创新文化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系统回溯了中国科学院4种创新文化要素的发展情况,指出“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强国”是中国科学院的价值理念;争做“两弹一星”精神的践行者与传承人是中国科学院的思维模式;创新科技、支撑发展、服务国家、造福人民是中国科学院的行为规范;科技体制不断创新是中国科学院的制度优势。最后,文章还就中国科学院未来的创新文化建设进行了展望。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
高精度超导重力观测与研究为国家精密测绘和全球地球动力学提供理论基础
[86]
HTML
1985年以来,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积累了近35年的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了亚洲地区唯一的国际重力固体潮基准,建立了台站低频背景噪声模型;构建了全球重力固体潮实验模型和中国大陆精密潮汐改正模型,改善了地表质量负荷重力效应的理论模拟;探测了液态地球的近周日共振、地球自由振荡和地球内核平动振荡等与地球动力学相关的信号,并应用于研究地球深内部物性参数;提出了耦合温度场的球形分层地球的形变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国家精密测绘、全球大尺度地球动力学和空间技术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背景材料。
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85]
HTML
资讯与观察
政策速览(2021年1月)
[75]
HTML
趋势观察:国际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态势与战略
[117]
HTML
数据资讯:全球新冠肺炎及其疫苗研究
[90]
HTML
封面
中巴经济走廊印度河沿岸典型地貌——Abbottabad至Pattan段(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供图)
[73]
HTML
封二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 重点地区和重要工程的环境影响与灾害风险防控”
[77]
HTML
封三
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66]
HTML
封四
欢迎订阅《中国科学院院刊》
[62]
HTML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的前身是“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的重点是研究成果的新闻性、原创性以及社会影响力。该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会同《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和《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评选程序分为推荐、初评、函评和发布
4
个环节。最终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973
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
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更多...
“智库观点”是《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策划出版的重大选题的精要版,是科学家就我国科学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刻战略思考的观点浓缩,其是专送领导和决策层的内部出版物,希望能对国家和相关领域的重大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与参考。
更多...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微信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