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检索
中文标题
首页
期刊介绍
定位及简介
栏目介绍
联系方式
编委会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服务
过刊浏览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院刊定位
预出版文章
智慧农业助力粮食生产节本增产增效的“九步法”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德国生物圈保护区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建议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的思考与建议
美国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专刊
冰冻圈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扶贫——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
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
“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
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春天”40年成就与展望
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学大数据国家发展战略
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
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支撑“一带一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
以“四个率先”引领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
重大科技基础
从空间看地球:遥感发展五十年
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心理学理论体系与方法论
大科学装置
国际化学年在中国
在线办公区
作者登录
审稿登录
编辑登录
过刊
2025年第4期
2025年第3期
2025年第2期
2025年第1期
2024年第Z1期
2024年第12期
下载中心
稿件处理流程
论文书写要求
终稿核对方式
高被引论文
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
复杂科学与管理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
访问统计
总访问:
11623973
今日访问:
9231
信箱:bulletin@cashq.ac.cn
最新通知
《中国科学院院刊》文章入选第二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No.6——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第一轮通知)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六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
当期目录
目录
目录
[11]
HTML
专题: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试谈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初心使命及其历史贡献
[23]
HTML
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科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学部”)建立时的初心使命,着重讨论了从学部建立至21世纪初的半个世纪内学部在中国科学院发展和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上的建制化作用和历史贡献;并介绍21世纪以来,学部大力推进的学术引领和科学文化建设工作,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部和院士制度改革;最后,简略说明认识学部的初心使命和历史贡献对于学部的建设和发展改革的现实意义。
饶子和: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传承“求真”科学精神
[21]
HTML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科学院学部在成立70年的历程中,为国家科技战略和重大科技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视角下,我国在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方面应如何发力?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院士群体将如何继承和发扬科学精神,更好履行咨询职责?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刊》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饶子和。
胡海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遴选培养优秀人才
[22]
HTML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与之伴生的科技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科技界的关注。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如何提升我国的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如何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在“三位一体”发展中,教育应该如何发挥支撑作用?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刊》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胡海岩。
包信和:强化学科战略,实现学术引领,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
HTML
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对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进行精准研判、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科技最高咨询机构,中国科学院学部如何履行职责、把握发展大势?如何进一步发挥学术引领的重要作用?如何通过世界一流期刊的建设,推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刊》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包信和。
杨玉良:推进科学普及工作培养高科学素养人才
[19]
HTML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人才的培养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是基础和重要支撑。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学部如何践行“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怎样支撑“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如何以科学精神为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刊》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玉良。
专题: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专题编者按
[20]
HTML
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秩序
[187]
HTML
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挑战之一是其“去智化”功能正在产生“人工智残”现象,即由于滥用人工智能相关工具,导致人类自我智力伤害,从而对社会秩序产生深刻影响。“人工智残”现象的产生源于人工智能的2种结构性因素——技术结构特性和治理结构特征。技术结构特性表现为技术能力高度集中、管控高度集权、商用者高度垄断、使用者高度分散。治理结构特征则表现为高度等级化,形成一种“牧民社会”的治理结构,即人工智能自身快速发展,加速人类自我愚昧的进程,摧毁现行人类生活体制,从而逐渐扮演“牧羊犬”的角色。为改变这种趋势,政府应发挥核心作用,通过确立和强化政府的责任、网络平台责任、加强网络监测与情报收集、重塑教育与人类理性等方式,塑造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秩序。
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就业及收入的影响分析
[448]
HTML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不断发展,我国的就业和收入将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探寻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劳动力就业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包括重新定义就业数量和性质、影响工作模式和工作技能并可能引发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失衡,导致就业不平等、就业风险提高等。在收入分配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领域、行业、职业的初次分配影响具有异质性,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也极可能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加剧收入不平等。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导致:弱势群体就业难度上升,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社会保障不足,劳动力供给错配引发结构性失业;劳动者收入分化加快、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剧等。对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和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创造效应,优化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初次分配制度,加大再分配制度力度,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开放治理与创新方向规制:推进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机制研究
[16]
HTML
在人工智能(AI)发展领域,中美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通用人工智能(AGI)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现实,决定了中国不宜仅实施“追赶战略”。AI并非“线性创新”的发展路径,而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之间存在互相重叠之处。这个科技创新特性表明,中国可以基于对国际前沿的追踪、基础研究的突破及多样应用需求的满足,实现多元探索。中国需要坚持推动开放治理,在开放的制度机制下实施AI科研与应用的一体化推进,结合对于前沿的“追赶”与“多元探索”,引导拓展AI的创新发展新方向。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安全与国际治理合作框架探究
[174]
HTML
文章基于全球治理视角,探讨了数据安全治理的国际合作框架及其实施路径。首先,界定了数据安全与治理的概念,强调数据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保障数据的安全流动与有效利用。其次,分析了全球数据治理体系的碎片化现状,揭示了其在地缘政治影响下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特别是在跨境数据流动等关键领域中的矛盾与协作。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嵌入式数字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框架结合了“嵌入式自由主义”理论的国内政策自主性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协作愿景,旨在应对数字时代的全球治理挑战,推动全球数据治理合作。与此同时,进一步阐述了该理论框架的核心理念及其实践路径,并针对中国参与全球数据治理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我国AI训练数据生产流通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
[26]
HTML
训练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对人工智能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训练数据的生产存在数量不足、质量较低、分布零散等问题,受限于商业生态、监管政策和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的多重制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鼓励科研机构生产开源数据集、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采取“宽进严出”的监管理念、设立知识产权豁免条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实施细则、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等。
风投业如何助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更好发展
[174]
HTML
风投业在推动人工智能(AI)产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关键纽带,风险投资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能赋能企业战略规划、技术研发及市场拓展。然而,当前中国风投业在支持AI产业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分工不合理、市场投融资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现象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中国AI企业的成长路径,也限制了整个行业的技术突破和竞争力提升。文章旨在分析当前风投业在助力中国AI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推动风投体系更加高效、理性、可持续地支持AI产业升级。在系统剖析中国风投业的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国内外经验,提出优化“三层资本”分工、改革国资风投基金管理、增强民间资本信心、引导长期投资、引入国际风投人才、借鉴美国OpenAI等企业成长路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构建更具耐心、稳定性和战略性的风投生态,并通过DeepSeek案例探讨如何借助风投力量推动基础创新,从而实现中国AI全产业链的突破。通过以上分析,文章希望为中国AI产业发展提供更具战略性和可行性的风投优化方案,助力中国在人工智能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突破。
新型举国体制推进AI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跨越发展:机理、问题与策略
[372]
HTML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自上而下涌现不可预测的新特征及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文章提出以“新型举国体制”为视角、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为载体重新审视人工智能企业层面的技术创新。在阐释企业层面新型举国体制的要素构成与运行逻辑基础上,对比美国的“内隐式举国体制”,对中美两国的人工智能新型举国体制进行初步对比。提出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国家战略资源为支持、国家产业政策为抓手、国家耐心资本为催化、创新制度供给为保障、国家安全保护为护航,推进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得以持续自循环迭代和跨越发展,指出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跨越发展的矛盾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中国如何引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超越技术竞争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68]
HTML
在当前大国竞争加剧和地缘冲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学界普遍对于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抱有悲观态度,认为全球治理的空间正在萎缩。这种判断主要源于对技术领先国家在人工智能数据和算法跨境监管领域的冲突,却忽视了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节能降耗方面展现出的强烈合作意愿与潜在合作空间。面向未来,中国可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转型入手,引领各国将巴黎人工智能峰会所达成的可持续发展共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
美欧人工智能监管合作、分歧及中国战略突围的“机会窗口”
[291]
HTML
美国、欧洲和中国在人工智能创新时代采取了差异化技术发展路径,构成了美国“强发展”、欧洲“强治理”和中国“强统筹”的模式分野。美国和欧洲分别设定了护持技术霸权、争夺国际规则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形成了制度监管与行业自主并行、合作需求与政策分歧共存的互动模式。中国则贡献了“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独特技术治理逻辑。面对当下的美欧在人工智能监管差异下的“机会窗口”,中国应采用“规则-技术双元突破”抢占“机会窗口”和策略性政策创新创造“机会窗口”两条路径,进一步提升在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和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科学观察
科学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激活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100]
HTML
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局面,提高国防安全水平和城市韧性,赋能城市更新,拉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规划滞后、地质调查不足、法规依据普遍缺失、行业管理政出多门等突出问题。在“十四五”至“十五五”过渡期,要加快推进我国地下空间的科学高效开发利用,急需建立战略规划、调查勘查、法律标准、投资支持、科学管理及防灾减灾等六大综合体系。
智库观点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的十年进展评估——基于美国文献的视角
[197]
HTML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已经超前完成了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的“第一步”规划,正朝着制造强国的目标持续迈进。然而,未来中国制造强国的建设之路必将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与来自美国的严酷竞争。文章透过美国视角下对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的评估,分析美国对中国制造发展的心理,研判提出中国制造在新的发展节点和历史节点,如何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与制造强国建设。
月球探测的意义与思考
[23]
HTML
中国探月工程虽较苏联、美国起步晚,但中国却是第1个既在月球正面也在背面有探测器着陆并取回样品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有许多重大突破,科学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把月球的生命延续了约10亿年。
海马野生资源保护与海马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134]
HTML
健康海洋与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海洋十年”的主题,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针对当前亟须解决的海马野生资源枯竭、人工养殖技术受限、产业化价值链低端、监管体系和协同不足等问题,系统梳理海马保护与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对策,并建议基于自然栖息地基础、科研支撑能力、产业链配套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建设海马资源保护与高值化利用的示范基地 (海马之都),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网络,通过创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范式,打造海马综合产业集群。
科学家精神
朱光亚: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与践行典范——纪念“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诞辰100周年
[38]
HTML
朱光亚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科技众帅之帅”,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与工程大师,他为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文章旨在通过回顾朱光亚的生平历程与科学贡献,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6个方面,深入探究并揭示其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深远影响及重要时代价值。同时,深刻剖析了朱光亚如何将上述精神融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发展之中,从而成为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塑造者与践行典范,有力推动了中国科技进步。朱光亚的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在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过程中,应该学习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与持久动力。
资讯与观察
政策速览(2025年3月)
[12]
HTML
封面
纪念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
[13]
HTML
封二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16]
HTML
封三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续)
[15]
HTML
封四
欢迎订阅《中国科学院院刊》
[11]
HTML
“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的前身是“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评选,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的重点是研究成果的新闻性、原创性以及社会影响力。该评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会同《科技导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和《中国基础科学》编辑部共同举办。评选程序分为推荐、初评、函评和发布
4
个环节。最终结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973
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
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投票选出
更多...
“智库观点”是《中国科学院院刊》作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策划出版的重大选题的精要版,是科学家就我国科学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刻战略思考的观点浓缩,其是专送领导和决策层的内部出版物,希望能对国家和相关领域的重大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与参考。
更多...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微信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