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区
访问统计
- 总访问:
10228345
- 今日访问:
52
《智库观点》第18期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9日 点击数量:1570
中国农业与农村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刘彦随[1]
一基本认识
乡村是一个综合的区域概念,是相对于城市建成区之外的地域空间。乡村孕育了城市,城市文明依附于乡村文明,二者在理论上具有亲缘性、协同性、一致性,而在现实中往往呈现分离、隔离甚至对立局面。乡村转型发展是实现农村传统产业、就业方式与消费结构的转变, 以及由过去城乡隔离的社会结构转向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统一, 其实质是推进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当前中国已进入城乡发展转型的新阶段,深化理论解析、探究深层问题、找寻协同策略,是推进形成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体系与战略体系的根本途径。
(1)中国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城乡分隔、土地分治、人地分离仍呈加剧态势,其根源在于特殊的体制与制度本身。亟待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人-地-业-财挂钩融合与持续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在于土地,着力点在于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2)当今中国乡村以“四化”(农村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业主体过早老弱化、村庄土地日益空废化、乡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病”日趋严峻,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障碍。
(3)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发展转型,势在必行,并将成为统筹城乡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基本动力。亟需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创新机制、破解难题,为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振兴农业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农业农村的长期剥夺及其引发的连锁效应日益凸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既面临传统体制机制的强约束,也面临全面转型发展的新问题。当前中国最大的差距问题仍是城乡发展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
(1)从现实问题看,四个“难以为继”成为发展方式反思的核心,即工业化进程中水土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难以为继;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城乡分隔、人地分离难以为继;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重城轻乡、乡村衰落难以为继;土地非农化过程中低征高卖、城乡双漂难以为继。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故乡回不去、有地无人耕的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难以实现。
(2)从市场要素看,“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本身具有资源、资产、资本的三重特性,并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态多要素复合系统中居于基础和支撑地位。当前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配置均已市场化,唯有土地未破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可否前行、城乡“同地同价同权”改革能否到位,事关成败。
(3)从社会权益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及其复杂多样的制度、政策约束,人为地割裂了社会公正与平等,尤其在传统“重城轻乡”理念下,农业、农村、农民的公正权益被剥夺、被忽视,导致农业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竞争力缺乏,造成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阶层差距等系列“裂痕”。谋求地位平等、机遇均衡、权益保障、社会稳定,成为更深层次的权益问题。
三对策思考
抢抓历史机遇,加快乡村转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尤其需要正视问题,周密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其核心目标在于有序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统一市场建设、土地民生权益保障。
(1)在战略上,推进统筹城乡、还权于村、让利于民,走新型村镇化、城镇化、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推进形成中国特色城市、村镇、农业、生态“四位一体”的国土空间新格局;推进探索不同类型区村镇产业集约、集成、集群发展的新路径和加快城乡空间重建、乡村价值再现的新战略。
(2)在机制上,要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农村土地、户籍、税费、社保、公共产品供给等制度创新,破解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二元结构障碍,重塑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平等协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制度。
(3)在措施上,探索推行“全面兴村计划”,加快兴村立法,依法建设“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整治工程化、分配市场化,做好转型、创新、重构、提质大文章,根本解决发展方式、增长动力、空间体系、功能效率的问题。重视激发乡村创业、创新的活力与动力,探索推进乡村居住社区化、就地城镇化、就业园区化、公共服务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