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访问:
11538665
- 今日访问:
2881

《智库观点》第11期
将发展空间科学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顾逸东*
1 从战略高度认识空间科学的重要性
空间科学包括空间物理学和太阳物理学、空间天文学、月球与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等,涉及全部自然科学前沿领域。几十年来,国际空间科学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空间科学重点研究宇宙和太阳系形成演化、物质运动规律和深层次结构、生命起源及其存在形式、地球变化及未来命运等重大基础前沿问题。发达国家制定计划持续推进,蕴酿着物理学、宇宙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重大突破,有可能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值得高度关注。空间科学还涉及诸多技术和产业领域,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阵地,是航天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技术带动性的部分。
2 着力改变我国空间科学的落后状况
我国已成为航天大国,但空间科学十分薄弱,至今尚无被国际同行公认的重大成就。主要原因:(1)我国空间科学投入和活动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2)尚未制定国家空间科学规划,缺乏全局安排。根本原因是航天领域重技术轻科学,对基础研究重要性认识不足。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空间科学具备较坚实的学术基础和研究积累,空间工程技术实力显著提升。我国已开始实施的载人空间站工程将成为21世纪3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唯一的空间站,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为持续发展科学卫星打下基础,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 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目标和政策建议
目标建议:经过15—20年努力,使我国空间科学整体跨上新台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有重大影响的领先科学发现,成为重要的空间科学大国。
政策建议:理顺国家对空间科学的领导管理体制;单列空间科学经费预算,保证合理比例;制定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开放我国空间科学计划,积极参加国际双、多边合作项目;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普教育;制定鼓励和资助政策,发挥中科院和其他优势力量参与,集聚资源。
实施途径:充分利用国家重大专项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建立我国科学卫星系列,今后15年规划约30颗科学卫星;完善科学气球、探空火箭、自由落体等设施和地面台站,扩大地基研究规模;部署空间科学相关重点探测技术发展。
应将发展空间科学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我国航天和基础科学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全文请见《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5期)
空间科学——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阵地
1 空间科学是产生重大创新知识的科学前沿
自1957年以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突飞猛进。发射到太空的天文望远镜再次打开了一扇认识宇宙的窗口,原来受到大气阻隔无法观测的电磁波段越来越多地在太空中使用,许多无法达到的空间区域,通过人造卫星的就位观测获得了大量真实的探测数据。空间科学所面临的内容都是极为重大的科学前沿。任何重大突破,都会对人类认识自然、完善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带来巨大的进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呼唤重大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将预示着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最先掌握前沿领域突破的国家,必将在重大基础理论的应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将会带动多个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驱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快速向前发展。
2 空间科学是带动空间技术及相关高技术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源
空间科学以探索和发现为目标,必须获得前人未获得的数据和结果才能做出科学突破。这一性质决定了空间科学卫星计划不能重复前人的结果,必须在技术方面有创新,包括轨道、卫星设计、科学探测仪器等相关技术。这使得空间科学成为带动空间技术及其他相关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3 空间科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个大国,为了保障其和平发展,必须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形成政治上的威慑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如果我国没有“两弹一星”,就不能叫有影响力的大国。空间科学的探测和研究能力,在国防上也具有重大的威慑力。如美、俄在20世纪50—60年代创造的许多第一次,都对敌国产生了政治威慑力。
空间科学也是外交与国际合作的主要阵地。一些在其他领域无法开展的国际合作在空间科学领域往往可以开展。
4 发展建议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由中科院牵头实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科学卫星计划。有望在宇宙中黑洞的探测,量子科学中极其重要的贝尔不等式的验证,暗物质粒子碰撞后产生的极高能电子的探测及其在银河系中的分布,以及空间微重力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的科学突破。
但是,基于我国空间计划大多是一事一议,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批准的卫星计划也非长远持续性规划,到2015年我们仍面临需再次争取国家经费支持的局面(亦即目前先导专项还不是一个持续性的科学卫星计划,而仅是针对“十二五”规划的)。因此,建议尽快将空间科学系列卫星纳入国家持续支持的科技预算,使得空间科学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更好、持续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全文请见《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4期)
“创业中国”工程——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加速器
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急剧变革。第三次产业革命如火如荼,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经济范式正带来全球性的产业颠覆,引领这一浪潮的力量是创新创业;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诉求和深化改革的强力催化,二者交汇必将显著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引领这一时代的力量也是创新创业。
1 时代呼唤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大舞台。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创业浪潮具有“大众创业”和“普遍创业”的特点,是实现“出彩”机会的大舞台,为人人“出彩”提供了无尽可能。
创新创业是打造变革主体的行动。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只有通过企业主体才能实现价值和创造财富,创业是打造市场主体的行动,创新创业更是打造能够响应和引领变革的主体的行动。
“创业中国”工程为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核心支点。创新创业通过打造企业主体,能积极响应和引领变革,是整合创新要素的主动轮,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创业生态系统是促进市场自组织和创业主体繁荣的关键,是政府推动创业工作的着力点和“牛鼻子”;“创业中国”则是促进和协调各领域、各地区、各层面创业生态系统建设的系统工程。通过“创业中国”工程,我国有望经历一场普遍的创业精神洗礼,有望形成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引擎。
2 迎接历史性的创业浪潮
(1)巨大的创业机会空间已经开启
从技术推动的角度看,互联网技术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加速器。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普遍改造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主线,新兴业态加速涌现;互联网的人际和“物”际关系重塑也使得创新创业有着前所未有的便利,在降低创业门槛促进创业便利方面形成多种平台,极大地方便和促进了创业生态的发展。
从需求拉动的角度看,中国市场定义产品的时代正在来临。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及其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形成了对全球资本和创新资源的号召力。随着以中国为龙头的规模达十几亿乃至几十亿人口量级的新兴经济体的现代化,能源资源需求、人力资源需求和环保需求刺激了新能源、节能环保、自动化和机器人等技术与产业的加速发展,客观上形成了新的创业机会空间。
供需两大因素交织互动,推动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由此形成巨大创业机会空间,正在催生历史性的创业浪潮。
(2)普遍的创业行为成为可能和必要
创业门槛的空前降低催生了大众创业。在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日益成为事实;基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部的创业空间更大,创业经济正在涌现。
变革的深刻性要求普遍的创业精神。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冲击不仅有普遍性,而且有颠覆性,不仅为初创企业带来机会,而且对在位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传统行业和领域的大企业大机构,需要有“归零”心态和再出发的“二次创业”精神,海尔、美的、万达等都是大企业创业行为的典型案例。
面对这样的态势,各国已经先行布局,美国在2011年推出了“创业美国”的国家战略,欧盟在2012年推出了“2020创业行动计划”。在此局面下,我国有必要抢抓机遇,全面实施“创业中国”工程,使其成为中国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抓手。
3 我国的机会与条件
中国的创业机会空间尤为巨大。一是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蕴藏全球独一无二的创新创业机会;二是在互联网革命发生之际,中国已紧随美国挤进创新中心国行列;三是中国同时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为促进创业繁荣提供了政策便利。
中国的创业生态系统在快速改进。在创业平台方面,以开放平台为主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围绕自身正在形成活跃的创业生态,以新型孵化器和创客空间为代表的实体平台快速发展;在创业群落方面,源自大企业的各种创业派系和代际繁衍现象非常明显,连续创业者越来越常见,以自媒体、网店主、个人app开发者、硬件DIY爱好者等为代表的个体创业者大量出现,同时大企业也把创业平台作为自身创新转型的利器;在创业要素方面,天使投资群体日益壮大和活跃,各类创业人才不断聚集;在创业服务方面,创业大赛、创业培训、创业导师、项目路演、创业社区等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在创业环境方面,新型创业媒体和创业融资平台不断涌现,中关村和深圳的创业活跃势头日益为全球瞩目。
4 总体思路与行动方向
(1)总体思路
着眼变革,奠基未来,政府引导,市场为主,多元社会力量参与,整合已有创业资源和政策,研究出台新的创业支持举措,破除妨碍创业的各种障碍壁垒,建设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支持多样化的创业主体发展,鼓励大企业参与建设创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社会化的创业服务和运营机构,鼓励建设示范性创业基地,在线平台和实体平台结合,精英创业与大众创业并举,建设创业要素密集,创业主体繁荣,创业平台高效,创业服务完善,创业文化浓郁的中国特色创业生态系统,形成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抓手,使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蔚然成风,把“创业中国”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引领性的品牌工程。
(2)行动方向
把“创业中国”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抓手,开展“创业中国”的顶层设计,制定专项规划、政策和推进路线图。以已有创业平台、载体、资源和政策为基础,重点从简政放权、资金引导、资源支持和改善治理等方面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地方、有关部门和科技计划出台特色性创业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以促进创业为导向深化改革,引导大企业参与建设和有机融入创业生态,支持社会化的创业服务机构发展和做强做大,支持建设各具特色的创业示范基地。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建设创业生态系统。
①丰富创业要素。一是发展创业市场。通过政府采购、补贴、创新券、消费者教育、愿景引导等方式建设乐于尝鲜的“领先市场”;二是丰富创业资本。设立国家种子基金,发展壮大各领域的天使投资人群体,支持天使投资社会组织发展,扩大国家引导基金规模,建立覆盖完备的创业投资支持链条,加快“新三板”改革,引导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三是丰富人才要素。结合各类人才政策,借力大企业、高校、培训机构等人才资源优势,形成创业型、科研型和专业技能型等各类人才的蓄水池。
②繁荣创业主体。对于大企业衍生的创业派系,大企业建设的孵化器和投资的创业企业,科教机构衍生的创业群落,市场机会空间带来的创业群落,教师、医生、设计师、艺人、媒体人等知识工作者的创业,传统行业与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结合的创业,草根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社会创业者,偏远落后地区的创业者等进行分类引导支持。引导鼓励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各类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创业生态建设。
③发展创业平台。发展在线平台。一是支持发展能够形成巨大创业空间的互联网开放平台;二是支持发展众筹、众包等为创业提供开放资源连接的在线创业平台,鼓励通过微博、视频、微信等平台开展创业服务。发展实体平台。完善提升传统孵化载体,加大有关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大力发展创客空间、新型孵化器、专业孵化器、集中办公区等新式创业物理载体和服务机构。
④完善创业服务。发展创业导师制度,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和辅导,建设创业资源密集和创业文化浓郁的创业社区,支持创业论坛、创业大赛、创业路演和产品展览等各类创业活动的开展,鼓励举办创业文化节;引导创业俱乐部、协会等各种创业社会组织发展,鼓励新式创业培训机构发展,鼓励创业服务和运营机构的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建设创业服务体系。
⑤发展创业文化。鼓励建设创业者、投资人、导师等各种形式的创业社会圈子和网络,鼓励建设连接创业圈与产学研资用各方的合作伙伴网络,支持各地创业资源的联通和共享。支持创业活动的国际合作。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创业计划、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培训平台,鼓励各种形式的内部创业;引导媒体加强创业宣传力度,支持新型创业媒体发展,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业的文化氛围。
(全文请见《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