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心理学:概念与展望
Theoretical Psychology: an Old but still New Sub-discipline of Psychology
Theoretical Psychology: an Old but still New Sub-discipline of Psychology
作者
叶浩生(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杨文登(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杨文登(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中文关键词
理论心理学,元理论,实体理论,分支学科
英文关键词
theoretical psychology, meta-theory, substantive theory, sub-discipline
中文摘要
理论心理学主要包括元理论研究与实体理论研究两大部分,是指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等多种理论思维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文章澄清了有关理论心理学的3种常见误解,分实证主义时期与后经验主义时期两个阶段讨论了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阐述了理论心理学的4种主要功能:(1)协助实验心理学开展研究;(2)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及理论;(3)促进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理论交流;(4)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最后,文章针对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3点建议:(1)继续大力发展元理论研究;(2)缩短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距离;(3)促进心理学的跨文化交流。
英文摘要
Theoretical psychology mainly includes the study of meta-theory and the study of substantive theory, which is a psychological sub-discipline using theoretical methods to research the mind and the basic qu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from the non-experiential perspective. The paper clarifies three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oretical psychology, and divides the history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 into two stages: the empiricist era and the post-empiricist era. Then, the paper lists four functions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 (1) forming hypotheses and making predictions for the research focus of experiential psychology; (2) judging and recognizing concepts, propositions and truth and falsity of theories; (3) promoting the theoretical communication of psychology with its relevant subjects; (4)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practice actively.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thre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 (1) to continu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n the study of meta-theory; (2)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3) to promo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country’s psychological studies.
1 什么是理论心理学1.1 定义
科学体系总是包含着理论成分,不同学科中也都存在着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分支(如,物理学中有理论物理学,生物学中有理论生物学)。心理学也同样有着专门研究理论的分支学科,即理论心理学(theoretical psychology)。所谓理论心理学,是指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1]。它主要包括元理论研究与实体理论研究两大部分。
(1)元理论研究。元理论(meta-theory)是指“理论的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2]。元理论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心理学最基础的理论前提与理论假设,关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方法论、理论框架等学科基本问题,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2)实体理论研究。实体理论(substantive theory)指心理学领域一些特殊的、具体的理论问题,是理论心理学与其他分支学科共同研究的交叉领域。一般而言,实体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一般理论。如:心理学中的混沌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心理学的系统论、心理过程的信息论、项目反应理论、决定论和意识论等等。②具体理论。如:感觉理论、知觉理论、学习理论、情绪理论、人格理论、能力理论和创造力理论等等。
元理论是理论心理学研究最具特色、最为核心的部分,是理论心理学“安身立命”之所。实体理论是理论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但各自研究的角度不同(它在其他学科中更多地被称为“中层理论”或“理论模型”)。两者紧密关联,互为基础。元理论是实体理论研究的前提,很多实体理论最初是从元理论研究中推导出来的;实体理论是元理论研究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化,其最终目的之一是解决重大的元理论问题。
1.2 误解及澄清
误解1:理论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基本理论。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学基本理论”似乎是“理论心理学”的同义语。比如,中国最早的理论心理学学术组织是1979年成立的“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研究会”(1980年更名为“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至1990年才正式以“理论心理学”命名,改称“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这种将“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基本理论”等同起来的做法,实际上大大缩小了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为,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范围来看,它大致只相当于理论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而未关涉到实体理论方面的研究(车文博[3]曾将中国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工作归纳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方法论、心理的实质、与巴甫洛夫学说的关系、心理发展动力、心理与实践的关系、心理活动基本范畴的划分、意识与无意识、个性(人格)等10个方面,这些问题显然大都是元理论问题。)
误解2:理论心理学研究空洞无物。有人认为,理论心理学就是“坐在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只知“说空话”、“放大炮”、“坐而论道,不解决问题”(潘菽[4]、车文博[5]等学者曾多次对这种误解进行过描述与澄清)。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受到了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影响。这种科学观认为,“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是科学心理学成立之前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实证方法出现后,一切不是源于经验、未经实验证实的理论思辨全都是“虚的”、“空泛的”,因此也是非科学的。如,激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6]就曾宣称,科学中没有理论问题,即使逻辑问题也应该通过实验来解决,理论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是不必要的(Skinner, 1950)。但事实上,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早已否定了这种狭隘的科学观。思辨、理论的方法,同实证研究方法一样,都是心理学所必须的,都能得到实在的研究结果,并最终客观地改变世界。
误解3:理论心理学研究哲学色彩太浓。这种观点认为理论心理学所谈论的都是与哲学相关联的问题,难以为科学所接受。严格说来,这种“误解”并不算真的误解。的确,理论心理学,特别是它的元理论研究同哲学息息相关。但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哲学探讨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和规律,当然也包含心理现象的本质和特点,其探讨心理现象是为了了解宇宙的本质和整体性;理论心理学中有关哲学问题的探索是为了借鉴哲学的方法论,寻找适合心理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指导原则。理论心理学利用哲学的研究成果,但本身并不是哲学。
2 理论心理学的发展
理论心理学研究有着长期的过去,1879年之前的哲学心理学都可看作是理论心理学的早期形态。但理论心理学只有短暂的历史。主要以1997年Slife等人发表的论文“走向理论心理学:这门分支学科应该得到正式承认吗?”为标志[7],自此才正式成为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本文不再详细追述理论心理学发展的长期过去,只简要地分实证主义时期与后经验主义时期两个阶段,阐述其在心理学独立之后的历史发展。
2.1 实证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
文艺复兴之前,科学尚未兴起,寄居于哲学的理论心理学是唯一的心理学存在形态。文艺复兴后,各门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纷纷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实证主义的科学精神也因之逐渐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心理学很快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试图效仿物理学,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
实证主义哲学共分3代,但均遵循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原则:(1)经验证实原则。强调任何概念和理论都必须以可观察的事实为基础,能为经验所验证,超出经验范围的概念和理论都是非科学的;(2)客观主义原则。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主体的知识应绝对客观地反应客体的特点,不掺杂个人的态度和情感、信念和价值等主观因素。在实证主义看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结论均未经经验证实,不符合经验证实原则;而且,理论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哲学思辨的”或“形而上学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研究者自身理论取向的烙印,也不符合客观主义原则。因此,理论心理学无法符合实证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在实证心理学大行其道的时代,迅速被主流心理学所边缘化,几近消亡。
但是,轻视理论心理学,并不能改变心理学需要理论的事实。实证主义心理学仍然关注理论,只不过持一种相对狭隘的理论观。它认为理论必须根源于经验,在经验观察中进行提炼和抽象,并最终由经验事实来进行证实或证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理论是对事实的归纳和抽象。理论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依附于事实,是心理学家经过长期艰苦的事实搜集之后的归纳与整理;(2)理论是对事实的解释。理论是艰苦的事实搜集之后的弥补性工作,主要用来找出收集到的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解释这些经验事实的矛盾与冲突;(3)理论是实验假设的来源。实证心理学将理论简化为实验假设,并用具体的实验进行验证。如果假设通过了实验验证,则成为某种真理性的理论;如果实验验证不能通过或不容易验证,则假设被抛弃;(4)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可累积的过程。实证心理学认为,一个理论可能不会穷尽所有真理,但随着理论的发展、深化及同类理论的不断增加,基于经验的理论最终一定能无限地切近真实。
2.2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
当实证主义的声望达到顶峰时,它的危机已经来临。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科学只是一种工具,它的使用尚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因此,二战后,人文精神开始复兴。反映到心理学中,20世纪60年代后,理论心理学借助于现象学、阐释学、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等哲学的发展,对“数据驱动”的实证心理学进行了批判与抨击。压抑已久的、“观念驱动”的理论心理学开始爆发,在短时期内迅速复兴,迎来了自心理学独立后的一次大发展。
各种理论心理学专著、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63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4分会“理论与哲学心理学分会”。1967年,加拿大在阿尔伯特大学成立的“理论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成为了世界理论心理学的中心。1975年,美国学者Royce J出版了《心理学的多元方法论:理论类型、特征与普遍观点、体系和范式》,首次提出理论心理学是由元理论和实体理论两部分组成的命题。1981年,著名理论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创刊。1985年,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也正式成立,并在英国的普利茅斯举行了第一次会议。1991年,另一著名期刊Theory & Psychology创刊(在此期间,还有Annals of Theoretical Psychology等20多本理论心理学相关的期刊相继创刊)。1997年,Slife等正式宣称理论心理学是一门分支学科,成为此波理论心理学发展的最高潮(关于理论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可参见Slife[8];霍涌泉、梁三才[9])。
这一时期内,理论心理学主要以库恩范式论、现象学、释义学、社会建构论等后经验主义哲学为方法论基础,因此,也把理论心理学的这一发展阶段称之为后经验主义时代[10]。在后经验主义时代里,人们对理论的观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理论不只是经验事实的概括与归纳,理论家通过非经验的理论思辨也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比如,原子论、光波论、相对论等理论,最初并没有观察和实验的资料作为基础,它们更多是抽象思维的产物,但对以后的科学实验与实践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理论具有解释、预测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功能。格根认为,理论心理学应该对心理学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特别是建筑在理性上的批评将使得心理学家辨别出植根于特定一组假设中的问题及其各种社会建制化的表现,把心理学家从机械重复中解救出来[11];(3)理论不只是实验假设的来源,它还可能是心理学家的一种发明(而不是从经验事实中的发现)。经验数据并不独立于理论。相反,理论规定着哪些是可供观察的事实。不同的理论框架之下,所得到的数据可能完全不同;(4)理论的发展不是一个累积式的过程。理论不只是一个个经验的“模型”,还可能是基于库恩所说的科学家共同信仰的“范式”。理论的发展可能是跳跃式的,当一个范式转换到另一个范式,前一范式中的理论在后一范式中并不具有一致的、可累积的意义。
3 当代理论心理学的功能及应用3.1 协助实验心理学开展研究
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经验,而是始于问题;理论先于经验观察,指导经验观察,因为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科学研究者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一切观察与实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理论心理学正具有这种功能,它提出理论或假设,或对某种实验的结果作出预测,这些假设和预测本身可能成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因此,理论与实验更多地是一种天然的合作关系,是共同推进心理学事业的协作者。
除了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之外,正如Slife反复强调的,理论心理学家还可以像统计学家那样,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理论咨询,共同参与大型的心理学研究[12]。现实中,实验心理学在很多具体事务上需要理论心理学的协助。如,一些实验心理学研究者在书写研究报告时,通常对“引言”与“讨论”部分的理论描述与分析感到头痛;一些实验心理学的博士生在书写开题报告时也往往为研究的理论意义而绞尽脑汁。同样理论心理学也不能只做“思想实验”,实验心理学是其真诚、可靠的盟友。实验的结论是理论建构的来源,理论的正确性也需要实验来证明。理论与实验是心理学走路的两根拐杖,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体两翼。两者可以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各司其职,一起解决实际问题。
3.2 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及理论
对概念、命题及理论的判断和鉴别并非时时处处都要求助于实验验证,一些时候,仅仅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就能做出正确的结论。尤其是在后经验主义时代,与经验证据的相符不再是关键的、唯一的标准,理论的评价可以在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进行。(1)概念和逻辑水平。即,分析理论内部各要素之间在逻辑上是否相容和一致,分析理论与处于背景知识中的其他理论是否相容和一致,分析理论与该理论建立者所持认识论、方法论是否相容和一致;(2)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标准。心理学的一切理论都反映了一定意识形态的要求。它们总把我们的注意导向生活的某一方面,并在这个过程中赋予研究对象以价值和意义。因此,分析理论的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可以判断理论的优劣;(3)修辞和叙事标准。理论并非是与经验事实一致的真理,而是文化历史的建构。修辞和叙事手段的应用本身就是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认识论的地位,为理论的选择和比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4)经验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实践也受到理论的指导。但是在后经验主义的条件下,这样一种观点丧失了依据。因为理论不再是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理论通常维持了一种特定的生存形式,改变这种话语,就潜在地改变了传统的行动模式。实际上,理论同其他的人类活动是紧密联系的”[11]。
3.3 促进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理论交流
心理学是一门地位独特的学科。邻近学科对心理学理论的需求非常强劲。比如,教育学通常把心理学当作基础理论之一;哲学中每论及身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时,也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交流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大都以严谨的实验设计、高深的统计方法、专业的操作术语、丰富的数字图表等方式进行呈现,邻近学科的研究者难以看懂。另一方面,实验心理学家似乎更信奉“为科学而科学”的学术态度,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普及与实用不太感兴趣。
因此,在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之间原本交叉的地方,存在着一条难以沟通的鸿沟。这就需要有一些专门的心理学家,在理论层面架设沟通两者的桥梁。而这恰好是理论心理学家所擅长的。理论心理学有能力(如,Agatti[13]认为理论心理学家的真正身份是受过良好哲学训练的心理学家),也有必要做好这件工作。既可以把心理学的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翻译、转述给邻近学科,也可以把邻近学科正在关注的焦点问题,转述给实验心理学家,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的研究课题。
事实上,从心理学与邻近学科成功交流的经典事例来看,理论心理学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哲学里的身体现象学,原本只是一种探讨身心关系的哲学观点。经理论心理学引入心理学后,立即在心理学中掀起了一股具身认知的研究热潮,至今已被实验心理学纳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成为第二代认知科学诞生的重要标志[15]。又如,社会学、哲学中的社会建构论观点,经理论心理学引入心理学后,引发了心理学方法论及实践方式的变革,促成了心理学的话语分析方法及叙事心理治疗的诞生[15]。同样,心理学也通过理论心理学向其他学科输出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管理学的支柱理论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詹姆士的意识流学说对文学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卡尼曼将心理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3.4 直接参与社会实践
人们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理论心理学主要是理论研究,难以或不能直接为社会实践服务。当代理论心理学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这种看法。现在的一致意见是,理论本身具有实践功能,是有效实践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1]。
2006年,期刊Theory & Psychology曾以“行动中的理论心理学”为主题,发表了一组专题文章。此后,理论心理学界围绕着自身是否可以及如何参与社会实践,进行了长期的持续探讨。当前,理论心理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理论心理学家可以直接投身于社会实践,在人类重大实践事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10]。从现实层面来说,理论心理学在参与实践方面,形成了两种比较成熟的行动模式。一是理论评价的行动模式,即通过现象分析,确定有意义的行动方案,再建立模型框架进行理论评价,最终确定合理的实践方式;二是合作反思理论的行动模式,即研究者与参与者持有共同的假设,设立研究目标,收集科学的数据,开展实践评估与校正活动,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并发现新的可能方向(参见霍涌泉[16];迟延萍、霍涌泉[17])。
4 对理论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建议4.1 继续大力发展元理论研究
元理论研究是理论心理学确证自身存在的最核心的领域。当前,国际理论心理学对实证主义、现象学、阐释学及各种后现代主义哲学,如库恩范式论、社会建构论、女性主义等心理学的哲学方法论进行了研究。此外,有关心理学分裂与整合的研究,各种心理学新思潮的元理论研究,以及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均取得了系列进展,这些都是理论心理学下一步应该继续努力发展的方向(参见Stam[18];Kukla[19];Bem[20])。
此外,在这一基础上,未来的元理论研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发挥心理学史对元理论研究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史总以某种理论为精神统帅,理论规定着它选用材料的类型及组织材料的方式。除了严格的编年史,心理学史基本上都是理论史、逻辑史、思想史。理论心理学在研究时很难不提到心理学史,它总要从历史长河中引经据典,以论证自己的观点。两者的研究有很大交叉,经常难以明显分开,很多心理学史大家本身就是元理论研究的大家。因此,处理好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的关系,让两者相互促进,是理论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2)关注影响心理学的伦理、政治因素。对心理学自身命运及其对公众利益影响的研究,也是心理学元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道德与政治的哲学家,理论心理学家不仅有义务将人类生活与心理学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论化,更有责任去解释与批判那些可能会产生伦理与政治影响的心理科学的特殊应用”[21]。心理学研究会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伦理、政治产生影响,它需要在哪些方面注意迎合、规避政治的干预,将来的命运如何,心理学该向何处去,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在元理论层面加以注意。
4.2 缩短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当前,理论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社会实践中尚未找到应有的位置。理论心理学家Hepburn[22]曾坦率地承认“当政治家在关涉到数百万人利益的关键事务上寻求建议时,他们往往咨询政治顾问、公共关系专家甚至像吉登斯、罗蒂这样的社会理论家,而忽略我及我的团队”。正如Martin[23]在“理论心理学能做什么”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完成“有关心理学实践的理论任务”是理论心理学的3大职能之一。关注社会实践是理论心理学题中应有之义。
前文提到理论会直接参与人类的实践,其实,理论还会间接影响人类的实践。如,社会大众在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某种理论。他们接受什么样的理论,又会影响到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应对方式(如社会大众接受一种生理模式的健康概念,还是接受一种“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健康概念,会直接影响他们评价与保持健康的方式)。但是,社会大众所持有的心理学理论一般都是朴素的、常识的,他们对科学心理学理论的需求非常强劲。在这一领域,如果科学心理学不去主动传播,常识心理学、伪心理学甚至反科学的心理学就会抬头。事实上,理论心理学家是充当科学心理学与社会大众之间沟通桥梁的最佳人选之一。他们长于理论思维,对心理学的历史、理论及实验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均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对时代脉动、社会实践的需求有着本能般的敏感;相比实验心理学家,他们更有时间、有条件从事心理学理论的传播工作。理论心理学可以将科学心理学的知识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社会大众,也可以将社会大众特别关注的实践内容,以学术研究课题的形式反馈给科学心理学进行研究。
4.3 促进心理学的跨文化交流
实验心理学基本上是没有国界的,全球心理学界可以在共同的术语框架及方法论基础上共同工作。但是,心理学还具有文化品性。在当代跨文化心理学与多元文化心理学运动的背景下,我们了解到,各种心理学体系,包括西方心理学、中国心理学、苏俄心理学、印度心理学、阿拉伯心理学,等等,实质上是多元“文化心理学”中的一元(即一种文化),是世界心理学的一个维度。这些心理学都有着自己的长处与优点,也都存在着独特的矛盾与问题。因此,加强各种文化心理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理论心理学将来可以在这个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将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及最新发展取向翻译、介绍到国内,也可以将中国古代与当代取得的重大心理学理论成果整理、宣传至国外。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确自身文化的优劣短长,逐渐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理论心理学,让中外心理学同步、交融前进,共同推动全球心理学的发展。
当然,一篇短文难以对理论心理学的未来进行完整的展望。而且,有些理论心理学亟需做的工作在第3节已经详细论及(如协助实验心理学开展研究),在此不再赘述。总体而言,中国理论心理学应在保持元理论研究特色的同时,拓展外延,改变职能,多做其他心理学科所忽略或不擅长做的“协调”工作,甘于担当推进心理学事业的“协作者”与“润滑剂”。自觉地协助实验心理学等其他心理学科进行研究,当好沟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心理学与社会民众、国内心理学与国外心理学的桥梁,并在这些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不断拓展自己的实践领域与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