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座.金融业如何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45-151.

金融业如何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How the Financial Trade Suppor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作者
邹平座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Zou Pingzuo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100800 Beijing
中文关键词
         金融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英文关键词
        financial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transformation
中文摘要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本轮全球性经济危机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要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金融发展方式,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本文从8个方面分析金融业如何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英文摘要
        Economy decides finance, and finance i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of this round discloses that, transform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s the only way to get rid of the disturbance of the economy crisis. In order to actually transfor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we must transform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mode,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financ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e, protect the safety of finance and keep the finance stable.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how financial trade suppor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from 8 aspects.
1 金融要促进
生产力发展
方式的转
变,实现国
民经济可持
续发展
         本轮全球经济危机表明,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力管理出了问题。当GDP增长时,如果生产力不能同步增长,甚至出现下降,长期积累的压力就会触发经济危机。只有实现生产力水平与GDP同时增长,才能够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1.1 当前中国金融业在生产力管理方面存
在的突出问题
         金融业在提高生产力方面存在不足。本轮宏观调控中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失业较严重情况下通过压缩信贷治理通胀,会使更大量失业形成的人力资源浪费伤害生产力,引起实质性的货币贬值,货币价值基础的削弱,使物价进一步上升,迫使宏观调控部门进一步收紧货币,如此循环形成经济滞胀[2]。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国家生产力的基础力量迟迟得不到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金融运行中的短期化行为不仅使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而且还会伤害生产力,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也是导致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建立创新型国家方面,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缺少系统支持创新体系的金融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个人创业难,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金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2 金融业促进生产力增长方式转变的
措施
         首先,金融业要充分调动生产力中最优秀、最积极的因素,优化生产力结构。一是充分运用金融手段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高素质人才引进、个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个人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升级,把科技兴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实施积极有效的能源战略和环境战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调动各种力量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制定和实施积极有效的国际能源战略,以全球视角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其次,金融要加强对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金融政策要有明确的产业目标导向,各地区各行业的信贷政策都要有这一目标。世界经济中做得最大最强的往往是具有明确的中长期产业目标的地区。二是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产业集群。
         第三,金融业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上来。改善投资结构,促进劳动力、自然资源和知识技术的优化组合[2]。
2 切实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促进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的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宏观经济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经济兴衰的大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本次发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经济理论出现了系统性错误,导致金融宏观管理政策失误。
2.1 当前,中国宏观金融管理对于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本轮的金融调控中,过多强调通胀和产能过剩,忽视了充分就业的重要地位和总供给管理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由低及高有三种不层次的均衡,其各对应着不同的宏观管理水平和均衡格局。第一个层次是不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均衡,正如中国当前的均衡状态;第二个层次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第三个层次是在全球要素流动背景下的充分就业水平上的经济均衡。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正确地选择经济均衡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均衡水平,实现国家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对外实现最优竞争力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当一个国家的失业还很严重,此时进行金融紧缩会导致生产力下降,人民收入下降,就业下降,企业利润下降,是人为压缩了需求,制造了泡沫。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教训。
         宏观金融管理对生产力的关注不够,把金融政策的视角过度集中在总量调节方面。我国从2007年底开始到现在的宏观调控,仅股市市值就下降了20多万亿元,这对内需的压缩非常之大;存款准备金利率从8%上调到16%,又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10万亿元左右;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使社会财富压缩15万亿元左右;国际资产价格变动与外贸损失达20万亿元以上。上述合计达65万亿元左右。财富缩水形成了非常巨大的负财富效应,对宏观经济产生了很大冲击。2007年进行的大规模调控,基本上压缩了内需,这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出人意料的,也不利于产业升级。再加上美国的次贷危机、汶川大地震、全球的金融危机等因素,出口出现萎缩,造成内外交困。由于人为地压缩了需求,如果再以产能过剩为由去打压投资的话,将会出现更糟的结果,如更多的人会失业,甚至出现社会不稳定因素。
2.2 转变宏观金融管理模式,提高宏观金
融管理水平
         转变宏观金融管理的总体思路是,把压缩不合理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有机结合起来,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把治理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把总供给管理与总需求管理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经济由低级均衡向高级均衡转变。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是空话。首先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并举,边发展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极限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度”;其次是通过经济增长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扩大就业,没有充分就业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真正均衡,只有经济真正均衡,才能实现有效的价格机制;第三要通过外汇体制改革,消化过多的外汇流入,站在战略高度在全球配置经济资源,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增加有效供给。只要供给增加了,就会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使价格下降;国际收支平衡了,就会减少外汇占款引致的流动性过剩,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压力;就业增加了,通胀问题就会在经济均衡状态下得到真正解决。
         正确处理好总需求管理与总供给管理的关系,实现从单方面的总需求管理向总需求与总供给双向管理的转变。只有把金融投入的重点放在生产力上,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使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保持统一。因此,当前我们解决经济困境的主要抓手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强化总供给管理,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用较少的钱取得较多的供给,这样才能达到今年经济发展的目标。
         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实现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金融法制的“铁三角”架构,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吸纳过多购买力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战略高度,建设一个又好、又强的资本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化要建设以金融监管、金融法制和金融市场“三位一体”的金融秩序。在扩大内需和提振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重视通过市场拉动民间投资和国际投资,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使国民经济发展得到较快的恢复。
         理顺金融和财政的关系,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由不协调向协调转变。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发挥市场的信息和价值发现功能,建立清晰的产权基础,发挥财政、金融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提高生产力水平方面的协同作用。财政只做应该由财政做的事,补助平民的事应该由政府做,如果用金融方式使不符合标准的人得到贷款,好像既解决了问题又放出了贷款,但实际上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3 金融业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消费方
式的转变,从生产终端不断提高生
产力水平,是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
的重要途径
         消费结构的不断恶化也是引起全球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GDP中消费占到70%,很多消费不能创造新的生产力,使经济增长与生产力增长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形成经济泡沫。这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也是本轮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3.1 金融业在消费结构和生产力管理中的
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高度重视对GDP的再分配,这是因为通过分配和消费将形成新的价值结构和新的生产力,其决定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决定着社会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决定经济增长方式正确与否。当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失业、劳动力水平下降、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创新机制被破坏等问题时,就预示着经济发展方式出现了问题。金融是经济再分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会对消费产生重要影响。西方国家陷入滞胀的根本原因在于分配和消费中形成的新的生产力出现了下降。这是金融政策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
         储蓄与消费的关系需要认真的审视和管理。为什么中国的储蓄率这么高?一个通常的解释是,中国的老百姓爱储蓄。研究发现,中国过去5年储蓄的增长,主要不是居民而是因为企业和政府储蓄的增长。国家消费与居民消费失衡,财富的国有化过程值得高度关注。中国出口收入形成的外汇储备增长与国家结售汇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大规模的财富国有化过程,一方面外储增长,另一方面央行通过发行货币稀释民间财富。2005年以来的股改和牛熊市转换,大小非减持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中国中产阶级的资产向国有企业转移的过程。4万亿投资主要通过财政解决,实际上也是扩大了国有资产的比重。在国家控制大量财富的情况下,中国出现了国家消费与民间消费的失衡,使启动民间消费扩大内需的难度加大,市场经济效率有可能出现下坡走势,金融业对于消费与财富间的关系产生负面作用。
3.2 金融业要加强对消费的管理,为经济
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金融要从注重生产管理向生产与消费管理并重转变。金融业要从财富分配与管理上、资本市场和消费信贷的管理上、消费管理与生产力管理的结合上寻求管理经济周期的对策与措施。采取措施纠正资本市场中的分配不公问题。发展和改善消费信贷,支持扩大内需。充分认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积极有效的消费管理,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
         金融要实现从GDP管理向财富管理转变。民众财富的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支持广大人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充分认识只有民富才能国强。经营好人民币和中央银行,防止出现金融业的国家财富外流和损失,应把外汇储备用在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就业和支持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上。
         金融要正确处理好储蓄与消费、公共消费与居民消费、短期消费与长期消费、国内消费与国际消费、穷人消费与富人消费的关系,不断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切实促进消费增长方式的转变。
4 金融业应在改善民生、建立长期有
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
用,支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本轮金融危机在社会与经济关系的处理上有十分深刻的教训:用银行信贷支持没有还款能力的人购房,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过度的和不公平的民生政策都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或引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4.1 金融业在支持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方
面存在的问题
         政策性金融对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政策性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可能会削弱这方面的功能,目前对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应给以特别关注。
         金融服务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现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社会各界有很多意见。金融业要改善服务,要注重各种收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美国1933年大危机正是由于没有正确处理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1929年农民的大规模游行和抗议,本可以采取增加农民补贴等财政方法进行解决,当时的胡佛总统却采取了经济手段,签发了《农产品关税法案》,成为大危机的导火线。当前在民生方面,广大低收入人群对房产降价的呼声很高,在这方面我国一定要吸取美国的教训。美国金融危机不是因为房价高,而是因为房价下跌。现在美国已出现了一美元的别墅,但经济危机仍在加重。
         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的房价是否过高、泡沫过大?其实,房地产的泡沫是与居民的收入、土地的价值及国民经济增长相挂钩的。如果经济衰退、收入下降,也会自动生成各种泡沫,这种由商品价值下降产生的泡沫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从中国3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报表看,其利润也就10%出头。除非报表做假,那样又违反了《证券法》。所以,不能说房产商存在暴利。暴利主要是指少部分投机者、小地产商,他们钻了金融和市场的空子,因此对房地产公司不能一刀切,对那些投机、官商勾结者要无情打击。如果像万科这样的公司倒掉的话,中国经济将出现更大的困难。中国人均土地是美国的1/25,可谓寸土寸金。根据中国土地规划纲要,要死守18.05亿亩耕地,目前只有耕地18.31亿亩,也就是说,只有0.26亿亩可以在未来20年使用。一旦土地价格跌到不值钱,国家经济也就岌岌可危了;另外,要充分重视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房地产对经济的供需双方都有影响。
4.2 金融业在改善经济与社会关系上的
措施
         搞好政策性金融改革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很多具有中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商业金融往往无法支持,因此政策性金融对于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十分重要。一是要明确政策性金融的目标,要用政策性金融支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项目、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项目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二是要完善政策性金融体制,使政策性金融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政策性金融改革不能削弱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功能,而要强化和完善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四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五个统筹”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金融业要通过金融体制、产品和机构创新,支持完善社保体系。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思路中,不能不考虑社保制度问题。从实际出发,既要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又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金融部门要支持社保部门和地方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和增值。
         金融业要真正支持民生,为实体经济服务。罗伯特.希勒在《次贷危机的终结》一书的结尾,谈到终结次贷危机的手段主要是金融民主化(Financial Democracy,笔者翻译成 “金融实体化”)。推动金融为中小企业服务、为农村服务,要服务到家、到位、到底。孟加拉国的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正是由于创建了孟加拉乡村银行,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建立了一个金融实体化的模式——“银行为每一个农民服务”。
         中国现在到底是保民生还是保经济?回答是短期保经济,长期保民生。保民生要先修渠后引水,授之以渔而不能仅授之以鱼。要把解决民生与提高生产力水平结合起来。
         金融业要支持国家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支持为增加就业而进行的培训、技术转移,支持社会就业体系的资金需求。在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结构的同时,支持其产业升级,提高其竞争力。加大和改善对服务业的支持,支持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5 金融业要把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作为重要战略
         从经济、社会和自然三个维度把握经济发展的统一均衡,是新时期赋予经济发展的使命,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工程。
         本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出了问题。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的价格上涨、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就本质上来讲,是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生产是一个自然运动的过程,当自然资源不断减少而得不到补充时,资源价格就会上升,从而使物价上升,引发全球性的物价上涨。后来一些管理者曾把这一现象看成是货币现象,采取了紧缩货币的措施,点燃了经济危机的导火线。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转变资源观,应把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作为重要的经济战略。对这个问题认识到位,就能够较好地处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许很多经济难题会迎刃而解。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最深层次的内涵,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3]。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向上来。通过银行信贷、资本市场、政策性金融、各种债券和国际资本等渠道,支持国家新能源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制定和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支持国外资源的引进和开发利用,建立有效的支持节能减排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加强对碳排量的金融交换市场的建设。促进国内与国际治理污染市场的有机结合,并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使节能减排市场化和国际化。
         金融发展要支持经济在自然高度实现有效均衡,加大对国家能源储备的支持力度,建立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调节体系。加强能源管理和生产力管理,是消除经济周期对经济的打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6 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金融发展规
划,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形成有效的
金融资源流动机制
         我国金融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性失衡问题。由于金融业本身的特殊性规律,资金总是会流向效益高的地方,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区域性差异较大,贫穷地区的资金往往回流到发达地区,加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的资金流动在地区之间存在梗阻,使得资金流动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形成了经济的区域性失衡[4]。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严重损害生产力,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是国家整体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世界经济史上,曾有过因区域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经济动荡。如墨西哥城的衰落、法国农村和郊区的暴乱等都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引发经济灾难的典型案例。中央政府要充分调动地区竞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金融要支持经济发展在区域上实现有效的均衡,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断优化金融的区域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资本的流入,向落后地区导入先进的生产力,才能提高落后地区的价值总水平,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金融资源取得更多的市场和回报。
         创新型国家建设注重地区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金融业要对各地区的产业情况和资源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投入资金支持一些地区打造高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行业,推动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金融机构设置上,可以考虑做强做大区域性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远期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中西部开发提供金融支持。金融要支持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技术交流和人才交流,促进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协同发展,通过资金流动促使先进生产力向发达地区流动。
7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切实转变农村
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大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把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中国要解放生产力,首当其冲是要解放农村的广大生产力,要扩大内需首当其冲的也是启动农村的内需。
         转变农村金融发展方式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具体做法上,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的市场化建设,树立农村金融大市场的观念,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通过金融业推动以城带乡和以工促农,提高农村生产力,使优秀的生产力要素和资金一起向农村地区流动,才能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金融要通过农产品市场的建设,支持搞好农产品流动,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推动农产品的标准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各种金融支持。
8 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水平,实现
经济在国际与国内的有效均衡
         实施科学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不断提高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国际国内经济的统一均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至关重要。很多国家在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失败不少是由于国际经济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
         货币政策要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经济模型要把国际变量计算进去,逐步形成全球框架下的宏观调控模式。要防止金融竞争中的阴谋和陷阱,对国外的信息和政策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吸收[5]。
         要重视中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制度中的作用,特别是不能像现在这样让美元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使美国通过储备货币制度对中国的经济价值进行剥夺。增强中国金融在国际大环境中的抗风险能力,确保金融安全。
         改革外汇管理制度,用好国家外汇储备。发挥外汇储备在资源配置、国际金融竞争等方面的作用。统筹金融业在国际国内的协调发展,实现宏观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际国内的同时均衡。
         为保持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国需要做很多事。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更好的经济金融秩序,这种秩序能从根本上克服任何外来瘟疫的蔓延。这需要高超的政治和经济智慧,需要从基础价值观、经济理论、经济制度、金融监管制度方面建立一个科学发展的体系。
微信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