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

The Roadmap of th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China
作者
        何传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文关键词
         中国;文化现代化;基本原理;路径图
英文关键词
        China;cultural modernization;basic principle;roadmap
中文摘要
        文化现代化是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是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是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文化发展的世界前沿地位的一种国际竞争。本文主要讨论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
英文摘要
        The 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in the cultural field, a complex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of modern culture, and a complex process of the alternate operation of innovation, selection, dissemination and recess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and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for seeking,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their leading positions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fro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world 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roadmap of China’s cultural modernization.
         如果说,地球是人类的物理家园,那么,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生活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如果说经济现代化是人类物质生活的现代化,那么,文化现代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现代化。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和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文化和文化现代化没有统一定义,文化和文化现代化研究没有标准范式。《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主要从科学和现代化角度研究文化现代化,归纳了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和历史经验,阐述了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提出了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1]。本文简要介绍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
1 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文化现代化是一种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世界文化现代化300年进程的系统分析,对过去100多年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研究的系统梳理,我国学者何传启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设——“文化现代化的一般理论”,简称文化现代化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从科学和现代化角度,阐释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是关于18—21世纪文化领域现代化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解释。它可以丰富对文化现代化的认识。它大致包括文化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及5个方面的特点、原理和模型等。
1.1 文化现代化的定义
         首先,文化定义。文化是影响和解释人类生活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体现。文化复合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识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是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文化的灵魂,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超过100种,许多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来定义文化。
         其次,文化领域。文化领域是人类社会的6个研究领域之一,是与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销售、服务、保存和消费相关的领域。文化领域包括两个部分:① 独立的部分:纯粹文化、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② 交叉的部分:文化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交叉部分,包含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和个人行为文化等。
         其三,文化现代化。这里所讲的文化现代化,是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现代化的内涵是: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文化变迁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国际互动。文化现代化的外延是:纯粹文化、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和其他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生活、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体系和文化管理的现代化等。
         其四,文化现代化有三个标准。三个标准分别是: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又不破坏自然环境;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又不妨害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又不损害社会和谐。三个标准可以简称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其五,文化现代化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对传统文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和技术的传承等。第二个来源是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否定和转向,如传统技术、文化制度和文化观念的扬弃和转向等。第三个来源是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如知识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和文化扩散等。
1.2 文化现代化的过程
         首先,文化现代化过程的阶段。在18—21世纪期间,文化现代化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和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包含三次浪潮,第二次文化现代化也包含三次浪潮。参照人类文明进程的周期表、坐标系和路径图[2],建立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的周期表、坐标系和路径图模型。
         第一次文化现代化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型,它包括专制文化向民主文化、封建文化向公民文化、迷信文化向科学文化、附庸文化向职业文化、家族文化向福利文化、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型等。
         第二次文化现代化是从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从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的转型,它包括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实体文化向网络文化、权威文化向平民文化、机械文化向人性文化、国家文化向全球文化、文化汇聚向文化多元的转型等。
         如果说,第一次文化现代化是一个文化分化过程,文化从社会整体中分离出来和文化内部的分化,那么,第二次文化现代化是一个文化融合过程,文化与经济和社会的重新融合,经济和社会过程的文化化,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
         其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特点。整体特点有12个:部分可预期的、非线性的、部分可逆的、路径依赖的、多路径的、多元的、不均衡的、不同步的、非孤立的、系统的、有阶段的和全球的等。这些是主要特点,其他特点还有很多。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和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特点是不同的,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的特点还在发展。
         其三,文化现代化过程的二重性。文化二重性决定文化现代化的二重性。
         ——文化的二重性:文化具有民族属性,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权益;文化具有商品属性,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进行生产和交易。文化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让人共享和传承;又可以作为一种大众商品,进行市场交易。文化变迁受国家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影响。
         ——文化现代化的二重性:既要维护国家文化权益和文化创造力,又要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和文化竞争力。文化现代化过程有两个导向: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
         其四,传统文化需要区别对待,包括合理保护、资源利用和部分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不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有三个来源,其中两个来源与传统文化有关,它们是传统文化的部分继承和发展、部分否定和转向。传统文化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紧密相关,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
         ——文化现代化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文化现代化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复合互动,包括新文化、现实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复合互动。
         ——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持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如语言、艺术和宗教的作用等。当然,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持续存在和发挥作用,不同传统文化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因为有文化遗失和文化转向等。
         ——根据实际作用的性质不同,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 当前仍然有积极作用的传统文化,如古典科学等;② 当前有消极作用的传统文化,如封建文化等;③ 当前有中性作用的传统文化,如部分古典艺术等。
         ——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处理方式可以大致有三种。① 传统文化作为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合理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可以得到合理利用。② 有积极作用或中性作用的传统文化,可以有选择地继承和发展。③ 有消极作用的传统文化,应该被否定和转向,同时需要区别对待和合理保存。
         ——文化现代化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而是部分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包括传统文化的部分退出和遗失、部分否定和转向、部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部分现代化,主要指目前仍然发挥实际作用的传统文化和部分无形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判断标准,与文化现代化的三个判断标准是一致的。
1.3 文化现代化的结果
         文化现代化的结果和目标,可以从理论和政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表述。
         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果,从理论角度分析,主要是两种文化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第一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果是第一文化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它包括文化分化、文化专业化、职业化、理性化、世俗化、科学化、商品化、个性化、大众化和科层化等。第二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结果是第二文化现代性的形成和扩散,目前它包括文化去分化、文化产业化、多元化、网络化、数字化、生态化、全球化、人性化、民主化和知识化等,将来还会有新发展。
         文化现代化的国家目标,从政策角度分析主要有3个。第一个目标: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权益;第二个目标:提高国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第三个目标:提高文化创造力、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这些目标可以具体化。
1.4 文化现代化的动力
         首先,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因素。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包括创新、竞争、适应、交流、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等。其中,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来源,竞争是文化变迁的激励机制,适应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文化调适,交流是文化变迁的促进因素,国家利益是文化发展的引导因子,市场需求是文化产业的决定因素。
         其次,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创新驱动模型。创新是文化现代化的源头。创新产生新物品、新知识、新制度和新观念,它们形成新文化和新文化产品,从而推动文化现代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信息反馈,形成从创新到文化现代化的正反馈循环。
         其三,文化现代化过程的双轮驱动模型。文化现代化过程是国家利益和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国家利益推动了维护国家文化权益的文化创造、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供应,市场需求推动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的文化创造、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供应;它们共同推动了文化现代化进程;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信息正反馈。
         其四,文化现代化过程的联合作用模型。文化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复合过程,是多种动力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创新、竞争、适应和交流等,它们联合作用促进了文化发展和文化转型,从而推动了文化现代化,每一个过程都有信息正反馈。
1.5 文化现代化的模式
         首先,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是多样的。它具有起点依赖性和路径依赖性,受历史传统、国家水平和国际体系的影响。
         其次,文化现代化没有通用的最佳路径。它有基本路径、众多的细分路径和合适的选择。每一条细分路径的适用性不同,同一条细分路径对不同国家是不等价的。
         其三,21世纪文化现代化有三条基本路径。它们是第二次文化现代化路径、第一次文化现代化路径和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每一条基本路径又有许多细分路径。文化领域包括4个分领域(纯粹文化、文化设施、文化产业和其他文化)和30多个亚领域或文化部门。文化领域的每个分领域、亚领域或部门都有自己的现代化路径;三条基本路径分别是这些分领域、亚领域或部门路径的“包络线”。
         其四,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条基本路径。综合文化现代化是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互进行的复合过程,是两次文化转型(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从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转型)的联合互动和持续向知识文化的转向,是发展中国家迎头赶上文化现代化的世界前沿地位的国际竞争。综合文化现代化过程需要协调完成两个转变,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变、从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转变,并最终到达知识文化。
2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需要遵循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需要借鉴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需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分析,从事文化和文化政策研究的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我们从科学和现代化角度,着重分析中国文化现代化战略的定量目标、基本路径和战略措施,提出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
2.1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发展设想,中国2050年的国家目标是: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推论,中国21世纪末的国家目标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服从于国家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与国家目标相适应,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包括:在2050年前后,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在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然这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战略目标的全部。
         综合考虑,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目标是:在2050年前,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全面完成第一次文化现代化,全面进入第二次文化现代化。第二阶段目标是:在2100年前,文化生活现代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文化现代化,全面实现文化现代化。
         中国文化现代化战略的定量目标,包括文化生活现代化指数、文化竞争力指数、文化影响力指数、24个文化评价指标和30个文化监测指标的量化目标。具体目标包括分阶段目标(2010、2020和2050年目标)和2100年总体目标。
2.2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般而言,文化现代化的路径要与国家现代化路径相协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建议,根据广义现代化理论,中国现代化不能简单跟踪追赶,而是可以采用运河路径和运河战略,协调推进两次现代化,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运河路径是综合现代化路径的一种形象表述。因为它相当于,在工业文明与知识文明、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之间,发掘一条“现代化运河”;沿着这条运河前进,就意味着瞄准未来世界前沿,协调推进两次现代化,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综合考虑,中国文化现代化可以采用运河路径。
         综合文化现代化路径的基本思路是:在21世纪前50年,采用综合文化现代化原理和运河路径,协调推进两次文化现代化,协调推进工业文化、网络文化、生态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保护,加速发展知识文化,提高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达到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文化现代化;在21世纪后50年,全力推进第二次文化现代化,迎头赶上文化生活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全面实现文化现代化。
2.3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
         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战略规划,是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路径和战略措施的一种系统集成。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包括: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基本任务、基本路径、监测指标体系、文化生活监测、文化竞争力监测和战略措施等7个部分(表1)。
        
        
         根据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原理,借鉴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文化现代化路径图采用“一主两翼”的战略布局(表2),以文化生活现代化为主体,以文化内容现代化和提高文化竞争力为两翼,包括9个重点和150多条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①实施“全民文化素质议程”,提升文化生活品质实施;②实施“中华文化振兴战略”,提升文化竞争力;③实施“中华文明精萃工程”(精品荟萃),提升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战略分析,必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科学和现代化角度看,文化现代化路径图可以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如果按照文化现代化路径图的战略设想,在21世纪末,中国有可能赶上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实现文化生活现代化。
         中华文化的辉煌时代,正在悄悄走来。
微信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