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科教合作始于2009年姚檀栋院士提出的“第三极环境(TPE)”国际科学计划。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访问TPE加德满都中心,提出以该中心为基础,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建立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以下简称“加德满都中心”),充分体现中国科学院科研、教育和智库的综合优势,联合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科教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南亚区域发展。2014年8月,中国科学院与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特里布文大学同意为加德满都中心提供土地等支持,加速推进中心的建设。2015年8月,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获得院长办公会的批准正式成立。
加德满都中心定位是:集科研、教育、智库于一体的面向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海外科教中心,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大局,也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青藏高原研究所“一三五”规划的重要支撑平台。
加德满都中心主要任务为:(1)联合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联合重大国际计划,聚焦于“第三极”及毗邻南亚地区地球科学系统的前沿科学问题,揭示各圈层相互作用对区域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2)借助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奖学金计划、中国科学院大学留学生培养计划和中国政府奖学金计划等,加强对南亚国家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区域发展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技人才;(3)组织实施国内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组织跨学科、跨地域、国际化的科学考察活动,建立高水平的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高精度分析体系,组成国际一流观测实验平台;(4)关注“第三极”环境和南亚国家的水资源安全,定期评估区域环境和生态状况,适时建立水处理示范工程。
2016年3月,白春礼院长视察加德满都中心,为中心揭牌。2016年11月,谭铁牛副院长视察加德满都中心,进一步推进中尼科教合作。
近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及成效有:
(1)科技服务社会发展。2009年以来,中尼、中巴、中孟等科学家围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组织20多次联合科学考察,取得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后,中国科学院派出的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组,依托加德满都中心迅速完成《尼泊尔4·25地震灾害应急调查评估报告》,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2016年11月6—16日,加德满都中心组织喜马拉雅山安娜普纳地区的综合野外科学考察,推动季风-植被-环境综合监测断面建设。
(2)教育提升南亚人才实力。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加德满都中心,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已招收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博士生30多人、博士后10多人。毕业博士10余人,毕业学生中已经有一位晋升特里布文大学教授、一位晋升副教授。2015年,设立“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优秀硕士奖学金”,每年选拔优秀硕士研究生10名。2016年,依托加德满都中心招收硕士生19名。2016年11月18—27日,加德满都中心举办R语言培训班。通过多种举措,为南亚培养高层次人才。
(3)台站服务南亚环境监测。建立恒河平原至珠峰和锡马拉至郎唐山谷雅拉冰川2个生态环境监测断面,为环境变化及其灾害风险研究提供平台支撑。2016年,中心进一步完善大气边界层、降水同位素、高山树线样地、大气环境的观测网络。2016年3月28—29日,加德满都中心组织召开有10多个国家、100多名科学家参加的“印度季风与地球系统国际研讨会”,讨论第三极环境季风变化断面实施计划。进一步提升了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台站观测网络的影响力。
2 未来工作设想 2.1 科技发展设想以中尼双方科学家为核心,组织汇聚全球科技力量的研究团队,开展季风变化对尼泊尔及南亚地区资源环境、灾害风险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开展科学评估,提出适应对策。
建立水处理设备示范工程、生态环境台站观测网络、遥感模拟数据接收系统等多种技术体系,服务于尼泊尔国民经济建设。
2.2 教育发展设想依托已建成中尼联合留学生培养基地,2016后5年内拟为尼泊尔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200名、博士后30名。同时通过举办青年培训班、暑期学校、优秀硕士奖学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学金等多种形式,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
马耀明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多圈层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气候变化、水循环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亚国家位于“第三极”的周边,是受其影响最严重地区,同时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实力相对落后,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环境与生态的问题。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推动并深化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科教合作是当务之急。
尼泊尔与我国西藏南缘接壤,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与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陆路可从樟木口岸入境,国航、南航和东航每天都有飞往加德满都的航班,交通快捷、便利。尼泊尔的社会治安稳定,文化环境开放,生态资源独特,与周边国家关系融洽。2009年,在国际合作局的支持下,青藏高原所所长姚檀栋院士等发起建立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2013年TPE国际计划在加德满都特里布文大学设立了分中心。该国际计划实施7年多来,有力地推动了青藏高原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与第三极周边南亚国家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在水文、冰川、地理、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重要科学成果。
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将聚焦“第三极”(青藏高原)资源、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领域,面向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和地区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心的建立将加强我国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不丹等南亚国家在资源、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的合作研究,有效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和科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