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
2016年5月,中-非中心组织考察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反盗猎演习,并促成该公园部署上海高研院开发的“牛盾反盗猎系统”
中-非中心留学生培养(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来华留学生” Teresiah Mungai)
2015年5月中-非中心胡春胜研究员指导玉米栽培
2016年4月,白春礼院长和埃塞俄比亚畜牧渔业部部长共同为中-非中心埃塞俄比亚联合办公室启用揭牌
1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简介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并在坦桑尼亚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将实施好‘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同非洲国家在农业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非盟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指出,“我们还将推进在肯尼亚建设‘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不断加强中非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让美丽中国和绿色非洲一路同行”;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时再次指出,要推进“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合作,深化国际协作。

位于“海上丝绸之路”非洲支点——肯尼亚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非中心”)正是遵循我国的对非外交政策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重视非洲国家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在商务部的援建下,结合中国科学院对非洲科技合作的基础及自身的技术与人才优势于2013年5月3日正式成立,是中国政府在境外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也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发展中国家”境外机构之一。中-非中心建设已被列入《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

中非专家开展专业技术联合培训
2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进展

自成立以来,中-非中心定位于建设面向非洲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前瞻性研究平台、辐射非洲大陆的科技合作平台、中国科技成果对外展示和推广的窗口以及中国科技援外示范基地。根据非洲资源的分布特点和非洲国家的实际需求,中心以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技术需求强烈并与我国有着长期友好关系的国家为合作基点,依托中-非中心的6个专业实验室有重点、分层次地设立了5个科研分中心,分别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分中心、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分中心、地理资源与遥感研究分中心、微生物与流行病防控分中心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分中心,力争全面提升非洲各国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

截至2016年底,中-非中心已圆满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正式移交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JKUAT);与此同时,中-非中心坚持“边基础建设边科学研究”,现已完成6个专业实验室仪器的安装和调试,积极与非洲8个国家的15家科教机构开展互惠合作。截至目前,中-非中心已启动了30余个合作研究项目,联合出版学术著作5部,合作发表研究论文58篇,获得专利9项,招收非洲国家留学生88人,培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160人。

2014年3月,中-非中心专家在布隆迪Rusizi河开展水质采样培训
2016年8月,中-非中心专家在肯尼亚开展联合土地覆盖调查
中-非中心研究员与非方技术人员交流水稻种植
2016年6月,中-非中心受邀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为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并有效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中-非中心启动了《肯尼亚植物志》的编研,这是首次由我国科学家主持开展的他国植物志编撰,旨在帮助非洲国家探究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新途径;中-非中心在非洲部分国家开展的优质农作物试验性种植已取得良好成效,通过示范先进种植技术、培训农业生产人才队伍、农产品加工展示等综合方案的实施,为非洲国家切实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中国帮助”;中-非中心还围绕东非铁路网建设进行科研布局,在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部署自主研发的反盗猎系统,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全球野生动物保护行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坚定决心。中-非中心现已设立埃塞俄比亚和马达加斯加两个区域办公室,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对非合作空间和领域,围绕中非资源环境、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人才培养四大主题开展实质性合作。

中-非中心JKUAT园区全景
“肯尼亚植物志在线”网站截屏

中心负责人专访

王青锋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政府在海外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将积极发挥在中非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方面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强化其在非洲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干旱区农业发展和流行性疾病防控等领域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示范功能,切实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生态环境污染和人口健康等重大现实问题,着力将中-非中心打造成为立足肯尼亚、辐射非洲大陆的中非双方全方位合作大本营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助力非洲国家探索出一条适合其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为一种创新模式,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体现了中国对非援助工作的思路的转变,从传统的“硬”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了更具科技含量的技术、管理等“软”性援助。这种转变将更符合当地国家人民的需求,是“民生”工程,也必将更一步加深中国和非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中非友谊向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