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在中亚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建设进展 1.1 建设工作稳步推进(1)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① 天然药物提取中试技术平台。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化学研究所共建,主要开展中亚特有药材的标准提取物与先导化合物的制备等工作。3 500平方米车间修缮工作已经完成,设备安装正在进行中,预计2017年6月试运行;购置的500万元国产设备已运抵塔什干,得到了乌方的高度认可,为我国相关企业走入中亚市场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② 成果转化技术平台。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研究所出资,在塔什干购置了7 450平方米土地,正在建设包括口服制剂GMP车间、综合实验楼和专家公寓等项目。平台建成后主要开展药品和保健品的注册和成果转化等工作。目前,车间钢结构的安装工作已经完成,净化系统的安装工作正在进行中;实验楼地下一层的建设工作已经结束,地上四层已开工建设;公寓室内外基础装修已完成。
(2)国际联合实验室平稳运转
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合作建立了共计400平方米的两个联合实验室;已购置200余万元仪器设备,初步搭建起中亚特色药材的化学成分分离分析、生物大分子制备及生物活性评价平台。与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正在推进中。
1.2 管理机制逐步健全成立了由李晓所长任组长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亚科技合作领导小组”;在乌兹别克斯坦注册了法人机构,聘请了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为中心在外人员、资产安全和有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为药物创新研究院西北分部的牵头单位,中心主任阿吉艾克拜尔·艾萨任西北分部负责人,中心的工作已整体纳入研究院的统筹规划,为中国科学院优势科研成果在中亚国家转移转化架起桥梁。
1.3 合作成果显著(1)科研合作结出硕果。已部署科研项目15项;合作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作研究发现新化合物68个,其中先导化合物2个;目前正在注册新药2个;申请国际专利4项;签署协议16项;1人荣获“中国科学院院国际科技合作奖”;4人荣获“中国天山奖”。
(2)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中亚地区多个科研机构合作举办4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100余人次,显著提升了中国科学院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3)人才队伍建设初见规模。中心常驻乌国工作人员12名;来华长期合作交流访问的中亚专家学者近10名。由中心培养,来自中亚地区的6名博、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现有博士后3名,在读中亚留学生16名;已形成了一支100余人的中亚天然药物领域的研发创新团队。
2 建设成效中心紧紧围绕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独特优势,为实现我国“科研教育走出去、药物品种走出去、带动企业走出去”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我国“一带一路”医药产业战略的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心负责人专访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以中亚区域特色天然产物药物研发为核心,建设我国药物研发成果中亚应用转化示范基地,带动中国民族药业走进中亚,并以此走向俄罗斯和中东,造福人类健康;与此同时,将中亚区域特色民族药物资源引进中国,促进我国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未来中心将把中国科学院的各项举措形成合力,提升研究所的竞争力;将特色研究所与海外机构的建设结合起来。科研工作方面,发挥、调动中乌双方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对现有技术进一步完善后在中亚国家进行转移转化;结合中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合作开展科研合作,加快对中亚特色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人才方面,进一步利用中国科学院各种人才计划,加强对中亚国家的人才培养,为中心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