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北京 10008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 北京 100732
2.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科技三会”上发表了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主题演讲,首次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为我国今后30余年的科技现代化设定了“三步走”战略目标,规划了前进的基本方向。
要理解“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目标,不仅要从科技的角度看科技,更要跳出科技看科技,理顺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科技与产业的关系,特别是科技与制造业的关系。本文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大背景出发,以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为主题,首先预测和分析了2050年中国现代化目标,然后预测和分析2050年中国科技现代化目标,第三预测和分析2050年中国制造强国目标,第四概括经济、制造、科技“三位一体”的强国方略集,最后阐述了我国实现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战略。
1 2050年中国现代化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含义是什么?有怎样的宏伟蓝图?对此,有两个重要依据:一是,《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提出的,“到建国1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如何确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通常有两种方法。
(1)世界银行绝对标准。即按照汇率法确定世界200余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分组的方法,可视为绝对收入方法。
(2)美国人均GDP相对标准。本文即采用此种方法。以2011年国际美元价格为基础,根据购买力平价方法(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可得出全世界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当年人均GDP与美国的相对状况,例如2015年各国(地区)的状况列于表 1。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避免中等收入增长陷阱》,人均GDP低于美国人均GDP水平5%的为低收入国家,高于40%为高收入国家,本文认为50%—80%即为中等发达国家。
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美国该值的25.8%,处于中等收入阶段。本文以世界银行数据为基准,基于全球经济增长发展模型①预测,在中等方案增长情形下,计算得到:2015—2050年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4.38%,高出美国增长率2.95个百分点(表 2);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美国人均水平的1/3左右,相当于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到203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美国人均水平的2/5以上;到2035年,将超过美国人均水平的50%,此时中国将进入高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到205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70%以上,按高方案增长情形,还将超过80%以上,无论是哪一种方案,都已超过美国该值的50%,是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标志。
① 关于“于全球经济增长发展模型”的具体描述见2017年《国情报告》专刊第8期
2 2050中国科技现代化目标: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科技现代化始终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科技现代化目标,并作为“四个现代化”之一。他指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可见,当时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中国科技现代化的路线图就是两步走:第一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本质上是追赶;第二步,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本质上是引领。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提出抓紧时机,急起直追,缩短我们在科学技术上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后来的事实也表明,中国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差距,从而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差距。仅就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计算的研发资本存量(PPP,2011年国际美元)而言,在1995年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12%,到2015年已提高至37%,平均每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中国的科技现代化目标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首次提出,到2050年将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为此,提出了4个方面的目标,即研发投入、资本存量、研发人力资本、劳动生产率4方面的优化。
(1)研发投入及资本存量成为中国创新实力新优势和最重要的国家科技战略资源。本文基于2015年的研发资本存量数据,采用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PPP法、2011年国际美元价格,仍以美国研发资本存量作为基准(以美国相关数据为100),基于研发资本存量模型进行预测,得出结果如表 3所示。可见,2025年中国研发资本存量将超过美国,且到2050年时将相当于美国的2.83倍。
(2)研发人力资本成为中国创新长期优势和最重要的国家人才战略资源。仅按从事研发活动人员全时当量口径计算,2015年中国已经达到393.3万人/年,相当于2000年92.2万人/年的4.27倍,是美国研发人力资源的2.94倍,年平均增长率10.1%。本文保守估计,到2050年,我国该值至少是美国的7倍以上(表 3)。世界级研发人才,是中国最大的短板,但也是中国最大的潜力所在,因此建议我国采取有效措施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吸引全球顶级科学家或国际合作、短期访问讲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
(3)劳动生产率成为中国追赶美国的基本途径之一。劳动生产率反映了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3]。根据本文计算,2015年中国劳动生产率(PPP法,2011年国际美元)相对美国的追赶系数(Catching-Up Index(CUI),即中国相对美国的百分比)为21.62%,中国仍具有持续追赶的后发优势,加之科技进步的贡献不断提高,预计2015—2050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为4.36%左右,到2030年CUI上升至50%,到2050年进一步提高至68.8%(表 1),这表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3 2050年中国制造业目标:世界制造强国 3.1 目标能否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提出2050年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之一是:经济发展质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产业核心竞争力强。《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实现2050世界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为此,本文从定量的视角来预测2050年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表 4),以更好地分析中国能否实现上述目标。
(1)中美两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发展趋势。2000—2015年,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9%和1.2%,中国已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接近美国的1.5倍。
因此,保守估计,以2010年不变美元价格计算,2015—205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将为4.2%,到205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相当于美国的4倍以上。
(2)中美两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发展趋势。2000—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23.63%,美国仅为4.78%;中国已于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国。
因此,据本文的保守估计,2015—205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6.84%,到205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相当于美国的6倍以上。
(3)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200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仅为6.23%。到2015年,已上升至16.53%,平均每年提高0.69个百分点。
因此,据本文计算,预计到205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将达到近40%,明显高于美国的比重(26.76%)。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是制造业强国,更是高技术产业强国。
3.2 目标怎样实现诚如上述,我国实现2050世界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大有作为的。为此党中央规划了“三步走”战略,由此需要跨越3个台阶。
(1)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4]。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将达4万亿美元(2010年美元),比2010年翻一番,有力地支撑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GDP翻一番的核心目标;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将达美国的1.8倍以上,在世界制造业的大国地位更加巩固;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将达8 000亿美元以上,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接近20%,代表了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的方向,凸显了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占GDP比重将从2015年的4.9%提高至2020年的5.5%以上,成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加值占世界比重保持1/4以上。
(2)到2030年,实现高度工业化。到203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将达美国的2.6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是美国的2.8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达27%,超过美国的该比重(25%),这是成为中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也是高度工业化的重要标志;高技术产品出口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超过30%。
(3)到2050年,实现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到2050年,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将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将充分利用国内市场规模优势与国际市场规模优势,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②。
②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印发《中国制造2025》
4 “三位一体”的强国方略集21世纪上半叶,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且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主要战略目标就是先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5],其基本发展方向就是从世界经济、产业、科技大国向世界综合强国转变。这就需要前瞻性地提出更加清晰的强国方略集和路线图。
所谓强国方略集,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强国方略集合,包括经济强国方略、产业强国方略、科技强国方略等。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下。
(1)经济强国是基础。经济强,才能产业强、科技强,进而国家强。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要素和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保证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长才能给制造业强国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坏境,为科技强国建设创造有力的支撑,即通过研发投入支出增长支撑科技强国战略的推进。
(2)制造强国是核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只有制造业强,才能实体经济强,只有实体经济强,才能国家强。当前我国要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只有制造业显著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制造强国建设也将会对科技创新形成最大的“有效需求”。
(3)科技强国是动力。创新驱动应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根本上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只有科技强,才能从供给侧推动我国经济强国与制造业强国建设。
经济、产业、科技三大体系融为一体,才能形成相互需求、相互借力、相互支撑、相互带动的良性循环。为此国家先后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201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三位一体”的强国方略集。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看,经济强国、制造强国与科技强国三者具有极强的供求关系、互动关系和强化关系,经济强国是基础,制造强国是科技强国的主战场,科技强国是经济强国的重要动力。
5 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阶段从中国上百年的科技现代化路线图来看,实现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至少需要“三步走”,第一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第三步全面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在上述“三位一体”强国方略集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实力、制造业实力与科技实力,根据经济、产业与科技发展生命周期,提出实现2050年我国科技创新强国战略目标的三阶段。
5.1 2015—2020年:加速追赶“十三五”时期,伴随我国经济实力(GDP,相对于美国)的赶超,我国科技实力也将表现出相对美国的加速追赶趋势。在这一追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 & 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的持续上升,预计到2020年该值将达到2.5%,R & D经费支出占世界比重将达到1/5左右。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实力将显著地支撑科技实力,科技实力的赶超将有效转化为科技水平的提升,从供给侧促进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科技基础、产业基础与经济基础。
5.2 2020—2040年:并驾齐驱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转化为科技实力,重要的标志之一是R & 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将达到3.0%,R & D经费支出占世界比重1/4以上;科技实力将进一步转化为科技水平,并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在若干战略领域由并行走向领跑;随着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全面完成,经济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将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在科技水平与知识经济领域,将与美国等世界先进国家形成“并驾齐驱”的态势。这一时期,制造强国将从需求端推动科技创新强国战略。
5.3 2040—2050年:超越引领这一时期,将是我国科技水平超越美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攻坚时期。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科学技术中心和创新高地,引领世界新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为世界作出科学贡献、技术贡献和产业贡献。
6 结语: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经过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现代化建设,经济、制造业与科技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根本改变了长期以来“一大二弱”“一穷二白”的局面[6]。从现代化的落伍者到追赶者,从世界经济穷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从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世界制造业大国,从科技空白之国成为世界创新大国,中国后来居上,后劲十足。
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也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即建设世界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强国”之间的关系。第一,国民经济是制造业的经济基础,也是科技创新的最大需求;第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第三,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就形成了三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互动关系和强化关系,形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从科技强到产业强,从经济强到国家强。反过来,国家强也必然促进科技强。
我们比以往更具有实现上述目标的能力和信心,比以往更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从与世界先进水平加速追赶到并驾齐驱,再到全面赶超,进而引领世界科技潮流。
[1] | 周恩来. 周恩来选集下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439. |
[2] | 习近平.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人民日报, 2017-03-05. |
[3] |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解释材料.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6: 20. |
[4] |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 2002-11-08. |
[5] |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 2012-11-08. |
[6] | 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7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