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野外站网络建设

中科院 45 个研究所先后建立了 212 个野外站,分布在 29 个省(区、市),涉及生态、环境、农业、海洋、 地球物理、天文、空间、金属腐蚀等研究领域,其中国家级野外站 47 个,院级野外站 40 个。

根据学科特征,中科院野外站网络分为 4 个综合性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 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和 6 个专项观测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络、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研究网络、遥感试验与地面观测网络、 大地测量观测网络、陆面过程观测网络)。

野外站是分布式的野外科技基础设施,是中科院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载体,也是科学数据积累、青年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科技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在服务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灾害防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贡嘎山站


(1)推进野外站网络信息化能力建设,提高数据采集、 传输、共享的技术水平

在总结黑河遥感站、青海湖科研基地、藏东南站、 太湖站等单个野外站信息化能力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成熟、可靠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中科院野外站网络层面推进信息化能力建设,实现野外站网络的信息采集-集成管理-数据共享-系统模拟的一体化及远程在线服务,实现野外站网络的观测、研究模式的变革,提升野外站网络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能力。

(2)加强科研基地型野外站建设,提高野外站网络的科研水平

科研基地型站的建设思路是:野外站所在区域面临的重大需求→重大需求中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建设哪些野外科研设施来解决、能解决这些科学技术问题→需要建立什么机制来保证其他研究所、其他学科的科学家可以使用这些野外科研设施。拟选取需求目标明确、基础设施完善、科研能力强、管理规范、 研究所支持的封丘、栾城、太湖、三江、阜康、禹城、沙坡头、清原等 10 个左右的野外站,重点加强野外控制实验平台、野外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空间样带研究平台、模型模拟平台等建设,使之成为多所联合、多学科交叉的野外研究基地,增强野外站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能力,以此带动野外站网络科研水平的提升。

(3)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需求,开展网络层面的科技问题研究

重点开展以下科技问题的研究:全国生态状况清查与综合评估、粮食主产区农田地力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地下水超采区农业发展和生态恢复模式研究与示范、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修复与民生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长江中下游地区水体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生态功能区关键服务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生态效应评价、不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研究、近海海洋生态监测和研究、电离层变化对我国交通、通讯的影响研究等。


长白山站


(4)推进野外站联盟工作,探索建立跨部门协同创新的机制

野外站联盟建设是中科院为了加强对外合作、实现协同创新、服务国家需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已取得初步成效。共同完成野外站联盟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未来 10 年野外站发展的路线图;研究各联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野外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制订统一的指标体系;建立由数据资源点(野外站)和数据中心构成的数据共享与数据管理平台,发展云计算环境支撑下野外观测的数据共享、计算环境共享、计算资源共享;在联盟规划、监测规范和标准指导下,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顶层设计下联网观测和研究,为行业的重大需求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