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以及《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等战略部署和要求,中科院科技扶贫范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 “5+1”个贫困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主要包括广西环江县、云南省澜沧县、贵州省水城县、河北省滦平县、内蒙古库伦旗和翁牛特旗等国定贫困县的扶贫任务;二是西藏、新疆农牧民增收致富帮扶工作,主要包括西藏 “一江三河”农区、新疆的南疆四地州;三是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和川陕等革命老区的重点帮扶任务。
(1)开展定点县域扶贫,助推特色产业发展以培育定点贫困县县域特色产业为手段,以加快当地农牧民脱贫增收为核心,注重技术集成和模式创新, 注重技术与经济可行性,遴选组织实施一批成熟且实用科技扶贫试验示范项目,通过“点-线-面”的拓展方式, 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和生态文明建设。在环江重点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养牛小型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示范、任豆-广豆根复合种植基地示范、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控示范基地示范和贫困移民安置新农村示范基地建设示范等工作;在澜沧重点开展普洱茶品质提升与生产工艺改良技术应用示范、食用菌复合生态栽培示范推广、咖啡发酵工艺推广应用和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在水城重点开展猕猴桃种植标准基地建设与示范、石漠化山区集雨蓄水灌溉及特色种植试验示范等工作;在滦平重点开展禽畜粪便快速发酵生产有机肥工程示范、普通话体验区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编制、铁矿高值精选利用等工作;在库伦重点开展荞麦种植与深加工技术示范、沙地土壤改良-青贮玉米节水种植-牛养殖技术体系应用示范和水窖式光伏智能温室示范等工作;在翁牛特旗重点开展沙区庭院生态经济模式试验示范、沙区畜牧业经营模式与示范、沙区农田高效施肥试验研究与示范等工作。
“收获”的喜悦
2013 年年初,西藏山南地区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的251 户农牧民积极参加了中科院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在该村建设的养殖专业合作社。2013 年11 月22 日,吉纳村的农牧民拿到了第一笔分红
(2)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结合,助力西藏、新疆农牧民增收
紧密围绕西藏、新疆等地区农牧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的科技需求,面向农牧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大局,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模式,按照不同类别典型村特点,从新型农牧民经营组织培育、应用技术集成、关键技术人才培养、长效增收机制建立和战略发展咨询等方面,形成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与实用技术体系,为加快农牧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在西藏“一江三河”流域,重点开展农业村型优质饲料产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半农半牧村优质牧草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城郊村牲畜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构建农牧结合技术体系和农牧民增收模式,促进西藏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
在新疆南疆地区,重点开展林果加工型村农牧民增收技术体系、林下养殖型村农牧民增收技术体系、复合经营型村农牧民增收技术体系、设施农业型村农牧民增收技术体系、循环经济型村农牧民增收技术体系、生态产业型村农牧民增收技术体系 6 个典型村示范推广工作,建立新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组织经营创新模式,为南疆地区稳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
(3)开展多种方式帮扶,提升革命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根据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和川陕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需要,立足老区比较优势,坚持开发式扶贫,重点围绕地方政府安排的重点帮扶任务,按照“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不脱贫、不脱钩” 的要求,以贫困乡(村、户)为重点对象,以农户-合作社-企业为组织方式,一是加强干部管理知识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引导和实用技术辅导,提高地方干部管理水平,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大力协助当地培育和发展实用成熟的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通过典型生产示范户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增收;三是利用政府计划、企业和个人捐款等资源,积极帮助农民群众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教育、卫生、 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促进当地红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切实推进重点帮扶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共奔小康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