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测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
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科院开展“一带一路”沿线等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测方法与技术研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测,建设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平台。
(1)“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提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针对中蒙俄、中哈俄、中巴、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在评价资源环境现状、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各走廊产业发展重点及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方案、城市职能与分工、基础设施发展重点与布局等建议。
(2)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开展京津冀地区水土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关键要素评价;结合人口、产业分布格局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多指标分区和集成评测方法;通过单项评价复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效应,识别和划分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类型;针对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及产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提出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重点城市空间控制以及生产、生活功能疏解调控策略。
(3)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科学评估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分析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和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制约因子,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界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城市群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的警界阈值,提出长江经济带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案。
(4)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创新资源环境监测新技术与设备,集成遥感监测数据、地面监测及考察调查数据、统计数据、模型模拟数据等,建设资源环境多源数据采集网络与监测体系,建立承载能力超载成因分析及辅助决策支撑系统。为建立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制定超载区域限制性政策提供科技支撑。
![](PIC/2016Z149-1.jpg)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类型分布(双要素)示意图
![](PIC/2016Z149-2.jpg)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约束地域类型分布(多要素)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