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技术研发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在阐明果实衰老和品质控制的作用机制基础上,加大了基础应用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力度,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发明了一种柑桔果实酸腐病防治技术。酸腐病是柑桔上最重要的采后病害之一,常造成重大损失。如2010年初广东柑桔主产区酸腐病发生率高达40%-50%,对广东柑桔产业造成了严重打击。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团队首次发现盐酸聚六亚甲基胍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能强烈抑制柑桔白地霉生长,并在系统研究其抑病机制基础上,研创了柑桔酸腐病防治新技术,使柑桔采后酸腐病发生率减少了60%-80%。
②创新和研发了多项绿色安全果实采后腐烂防治技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腐烂是导致果蔬采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团队获得了多种对水果采后真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的生物源物质(如茎泽兰等植物提取物和精油等),创新了水果采后保鲜处理工艺(如烟剂型保鲜剂、杨梅和葡萄雾化保鲜工艺等),研创出防治果实腐烂的生物保鲜技术,并在柑桔、杨梅、荔枝和番木瓜等上应用,采后腐烂率比传统保鲜技术减少25%以上,化学杀菌剂使用量减少了50%以上,保证了控制果实腐烂的安全性。
③发明了高效果蔬品质劣变控制技术。起源于热带、亚热带的果蔬具有呼吸代谢旺盛,对低温、高CO2和低O2敏感等特点,采后普遍存在衰老迅速、品质下降快、低温贮藏时易产生冷害等技术难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从生物大分子氧化与修复、能量代谢、次生物质代谢与调控、信号分子合成与作用、不同贮藏条件下品质变化规律和生理应答机制等角度阐明了果蔬采后损失的机理及控制机制。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研发出利用信号分子(1-MCP、NO和AiBA)抑制衰老激素合成和诱导耐冷性的技术,使这些果蔬(柑桔、叶菜类、果菜类)保质期延长了60%以上,显著提高了果蔬保鲜效果。
④研发和集成了多种果实的综合保鲜技术。衰老和腐烂是导致果蔬采后损失的根本原因,二者相互促进。单一保鲜技术效果有限,难以使保鲜效果达到最佳化。研究团队将单项技术成果集成,研发了抗衰老、生物源防腐和保鲜工艺等综合配套保鲜技术,使果实(柑桔、荔枝、番木瓜、葡萄和杨梅等)保鲜期比传统方法延长了60%以上,商品率达95%以上,确保了果实质量。
柑桔带叶综合保鲜技术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专利授权应用、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已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浙江、江苏、云南和贵州等省区推广应用,累计保鲜果品超过500万吨,出口100万吨,新增销售额20多亿元,创造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