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十二五”期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     
中国科学院 北京 100864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秉承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宗旨,着力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在进行基础前沿领域布局探索,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的同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推动重大成果产出和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途径和方式,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在服务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不断探索新机制、取得新成效。

1 科技支撑服务经济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 1.5 万亿元,利税超过 2 200 亿元;院所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累计 1.5 万亿元,利税总额超过 800 亿元;与企业合作开展了 2.6 万项研发课题,为 1.5 万家企业提供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四技”服务; 科研仪器设备面向企业开放,服务机时超过 275 万小时;院属科研机构孵化科技型企业 307 家,创造就业岗位 1.6 万个;累计实施专利超过 3 000 件,有效专利 5 年实施率约 10%;派遣科技副职近 600 人年,派出科技特派员 2 000 余人,在大型企业集团兼任高级技术职务的中科院人员达 1 381 人;聘请 48 00 余位企业研发人员到院属机构担任客座岗位,吸引近 2 万名企业科技人员到中科院进修;在 39 个院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上集聚了超过 1.3 万人的社会科技力量,累计完成转移转化项目超过 4 900 个,孵化科技型企业超过 1 200 个,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 10 万人次; 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有 254 位中科院高级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创业人才 5 168 人。

1.1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引领产业转型发展

中科院聚焦若干重点领域和方向,发挥建制化优势,突破了一批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例如,甲醇制烯烃技术已投产项目累计生产烯烃产品约 660 万吨,新增产值约 660 亿元;生物法L-丙氨酸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 60%;20—14 纳米集成电路先导工艺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实现了向大型制造企业的专利许可,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自主研制面向 WEB 生态的新媒体服务与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建立首个行业级智能电视公共服务平台;量子通信技术应用取得新进展,“京沪干线”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了首个规模化城域量子通信网络;纳米绿色印刷已形成配套完整的技术产品链,引领印刷产业升级换代。

1.2 培育孵化科技企业,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科院鼓励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下海”创业,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中小企业;通过自办“联想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创客学院”、与企业共建 “创客营”,多层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了“人才+项目+资本+市场”的创业模式;打破院所围墙,设立天使基金和专业孵化器,引进国内外高端创业团队,并帮助创业团队顺利迈出“最先一公里”、 走完“最后一公里”,形成了“人才+技术+资本+ 服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模式,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

1.3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中科院参加国家“三权”改革试点的 4 家单位取得良好效果,一年内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额超过 10 亿元;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密切合作,率先试点开展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专利价值分析等工作; 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联动创新”纲要》,结合社会资源,努力打通从知识海洋 (IP)到资本海洋(IPO)的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运河体系”,投资 26 支基金,总规模达 760 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比例 1:19。

2 科技支撑服务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同时,聚焦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瞄准关系民生保障改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整合创新资源、发挥人才优势,积极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2.1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国家科技智库作用

中科院聚焦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 科学前瞻和技术预见的特色和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科技规划、科学政策、科技决策提供咨询报告和相关建议。“十二五”期间,中科院牵头组织或参与编制规划超过 1 200 个,提出并被采纳各类咨询报告和建议超过 2.3 万个;编制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相关结论写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国家战略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环境保护部共同编制并发布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为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国家农发办合作建成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与国家粮食局合作建成了 “全球粮食生产监测预警平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编制完成并与地方政府共同发布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成效综合评估(2008— 2014)》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报告》,为区域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编制完成了《西藏樟木地质灾害勘查评估与综合防治可行性研究报告》,西藏自治区以此为基础申报的“西藏樟木口岸滑坡防治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立项,投资约 38 亿元。

2.2 聚焦社会民生需求,实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

中科院聚焦关系社会民生的科技需求,积极发挥科技的服务带动作用,通过实施一批科技惠民示范工程,有效解决了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许多技术难题。“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实施的“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工程,以“整村推进”为主要工作模式,从新型农牧民经营组织培育、技术体系构建、关键技术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着手,实现农户自主联合,开展产业化经营,推动农牧民持续增收,2013、2014 年连续两年实现户均现金增收 2 000 元以上,关于“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西藏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的咨询报告,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重要批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区面临的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等关键问题,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在河北、山东、天津、辽宁等地区的 27 个县市建立了 36 个核心示范基地,总面积 4 万多亩,示范面积 28 万亩,辐射带动面积 1 000 万亩,已增产粮食 10 亿斤以上;海洋生态牧场建立了 10 000 平方米标准化育苗车间,开展了莱州湾本地生物资源的种质保存、提纯复壮,养殖示范面积已达3万亩海域,实现了集中连片式的立体生态循环型高效养殖体系,推动渔业资源增养殖、捕捞和加工等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3 “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期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效和不足的基础上,中科院“十三五”期间将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积极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多措并举,在“率先行动”计划框架下,启动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增强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的实施,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并落地转化,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培育培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载体,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环境氛围,不断探索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以此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新的增长。“十三五”期间,中科院力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累计超过 2.2 万亿元,利税累计超过 3 000 亿元;院所投资企业营业收入累计超过 2.6 万亿元,利税累计超过1100 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 15 万个;孵化“双创”企业 5 000 家;为不低于2万家企业提供“四技”服务; 5 年间专利实施超过 1 万件,有效专利 5 年实施率达到 20%。

4 结束语

中科院为适应新的改革形势和发展要求,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求,对办院方针进行了调整,确定了“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方针,启动实施了“率先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中科院将以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为契机,以研究所分类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国家科研机构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使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创新贡献。